鄭 赤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現階段,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在面對新時代的各種挑戰過程中,高校的黨建工作,必須適應并且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緊密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概念以及機制,深度探索創新點、增長點,甚至制高點,符合科學發展觀,來優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機制。
新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共產黨號召全國同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并對各級黨組織以及每一位黨員都提出了順應新時代、新思想、新任務、新形勢的高一級別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建設者,要自強不息,勇于擔當,學思踐悟,知行合一。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核心基地,大學生黨性教育越來越被重視。“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的黨性教育始于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教育。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負,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前進方向,是國家實現“中國夢”的希望。
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高校環境因素起著重要作用。高校組織部以及相應的黨校,是主要的黨性教育部門,其他多數的職能部門往往忽略教育職責,管理力度往往不夠,并且高校缺乏持續性,形式主義占了主導,再者,高校的專職師資隊伍力量不夠且宣傳力度小。所以,從高校角度出發,現階段的大學生黨性教育關乎以下幾點:一是黨性意識教育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體現,規范入黨有關程序及期間的過程管理;二是擴大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師資隊伍,從過去的輔導員、黨總支書記,到現在增加專門的思政輔導員、黨務工作者、“兩課”教師、專職教師,以及黨建專家等;三是進一步保障并逐步增加黨性教育有關教育經費的投入,實現專費專管。在這樣的大學生黨性意識主流下,很多青年黨員能夠做到嚴于律己、勤奮學習,不斷傳播正能量,成為他人學習的標兵。
高校中黨建工作的原則主要分為以下五種:
首先,堅持政治方向性不動搖。作為高校中黨團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團組織的政治方向建設與高校發展方向休戚相關,并且,這直接影響到是否可以培養出合格的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出色的接班人這一關乎國家根本的問題。
其次,堅持辦學方向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動搖。高校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因此,高校必須要認識到并承擔起其相應的使命,在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建設教育中,需要立足于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動搖,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共同為建設適應時代環境的價值觀而努力。
第三,堅持以德樹人為第一辦學理念不動搖。作為高校發展方向的掌舵部門,高校的黨委應牢牢的把握住以德樹人的基礎辦學理念,它在高校的教育中至關重要。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走出校園后將是祖國的建設者,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黨建工作中要緊抓以德樹人的辦學理念,為國家培養優良的人才。
第四,堅持做好理念創新、基層創新聯動不動搖。高校的黨建工作應該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為抓手,并涵蓋協同育人的新概念,同時運用陣地建設概念建造以新科技為引導的新平臺,全面統籌高校各項黨建工作以及相關德育工作的宣傳策略。
第五,堅持黨的先進性示范教育不動搖。現如今,價值觀不斷多元化,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應以樹立社會典型先進事例為導向,不斷凝聚社會大眾力量,提高社會整體精氣神。所謂榜樣力量的運用,就是要強抓思政工作的典型經驗及傳統作為黨的示范典型。
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從觀念、機制、方法上積極創新。觀念創新,作為引子,指的是,運用符合黨性意識教育的教學規律、適合青年黨員成長的要求的創新,以及能體現新時代的特征、符合新時代黨建有關要求的實際創新。機制創新,作為重點,著重于應對新時期的各類挑戰,打開工作局面,建立一套高效銜接的新機制,使學生把握黨建工作的時代性、規律性以及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有效機制:一是領導機制,明確黨務的歸口部門,多部門協調聯動,權責邊界須清晰;二是工作機制,必須建立符合大黨建概念的大學生黨建有關機制,實現高校的教育核心職能,同時指引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三是保障機制,要保障此項工作開展的各項投入,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從政治高度上,根據學生規模,來滿足黨建工作的需求,結合黨性教育的相應硬件設備,專任的教育工作隊伍,以及相應的政策來妥善經營黨建工作;四是激勵和約束機制,高校黨建工作也應順應管理原則,建立符合實情、有效的激勵及約束機制,并配上科學的考核體系。方法創新,作為根基,主要為了服務現階段高校的黨建工作對象-90后學生群體,是在全開放的信息格局下成長起來的群體,要開辟多層次、多樣式、開放性的學習渠道及相應學習環境,建立科學的、符合學生特性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