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梅
(1.西安高新科技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9;2.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為我國發展明確了新的歷史方位??倳浽趫蟾嬷猩疃葟娬{,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當前新時期,要賦予國內教育新的發展要求和內涵,國內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已邁進世界中上水平,這是我國各階段教育落實發展的結果。中國教育的方向是“三培養”,即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方向問題而展開,踐行與培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要實現祖國的強國強軍夢,其中必須堅定傳統文化自信。實現祖國人民的夢想,只有凝聚人民力量和堅持走中國道路,不斷弘揚中國精神。傳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是民族的根基和魂。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堅定不移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為社會主義培養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把思政教學和中國文化有機的融合,以此來落實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落實文化自信,深挖中國文化和思政教育共同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對接路徑,創新性地開展思政課堂,使中國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得以傳承和弘揚。
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大地不斷探索與深耕,祖國發展欣欣向榮?,F階段祖國發展需要中華千年優秀文化的滋養。比如推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字語中,字字都是體現著精辟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是堅實的根基、是精神的命脈、是重要的源泉、是根、是魂和最深厚的軟實力,來凸顯對文化的重視,例如我們的國學經典、唐詩宋詞、名言警句、中國茶道、中國功夫、中國戲曲等方方面面,訴說著愛國、愛家、做人、做事的優秀文化精髓。再例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觀看漢服表演、古月演奏,武術套路表演等無不體現著中華文化,龍的傳人體現著文化自信。
在中國文化里的很多“精神”都有引入到思想政治課的空間與價值,如四書五經里的內容可以引用到思政課堂。《論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先富后教”“循循善誘”,具體措施主要有“以友輔仁”“利器善事”“免愆守戒”“犯而不校”“尊美屏惡”“自責遠怨”“得人得言”等方法和措施。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他的世界觀教育“民貴君輕的政治觀教育、惻隱之心的道德觀教育、施行仁政的管理觀教育、與民同樂的憂樂觀教育、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教育”,都可以運用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課程中,給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傳統文化中秉承的愛國精神和大學思政教育的教育精髓理念相融合,給大學生在課堂上講授充滿傳統文化的韻味的愛國教育,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既能豐富思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使枯燥的課堂煥發生機,在一定意義上也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把中國故事與大學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到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通過微視頻、微信公眾號、慕課、微課等方式貼近大學生的需求,使他們體驗到尊嚴、自豪、滿足、榮譽感,同時把思政課圍繞、關照、服務學生,來提高思政教育,使其從根本上入腦、入心,提高核心素養。
在思政課堂上對學生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戰場、主要渠道、主要手段。在授課過程中以中國故事為主線,同時加入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以中近代發展過程為線索起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及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鴉片戰爭前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不斷侵略著中華大地,國人不斷尋求真理,救國方案先后出現,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新文化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好消息,預示著中國新的社會革命的到來。五四運動的成功,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的生根發芽。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揭開和開辟了中國新時期的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的奮斗史,就是一部意義深遠,教育深刻的中國發展故事,這就是中國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根本原則的高度自信。在講授過程中可引入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了解國情,掌握古代中國和近代中國的發展史,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結合自身為實現整個民族的振興與國家的富強不懈努力奮斗。
作為年青一代每個人都有夢想,學習夢、工作夢、生活夢,這些夢都伴隨著家庭夢、學校夢、社會夢而實現,最終落實到“中國夢”。中國夢思想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國夢”思想內容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充分把握中國夢的思想精髓,從學生出發,正確宣講“中國夢”思想,激發出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其愛國主義信仰,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互聯網+”時代,助力思政課堂全要素、全方位、全領域育人。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手段分析各類數據,為思政教育服務。以教師、輔導員、學生三維一體為核心來建設“兩微一端”網絡平臺,確保思政教育線上線下全覆蓋。使用互聯網的語言表達方式,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部分講深與講透、講實。內容深入到社會政治生活,熱點焦點問題、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使學生從認識到信奉、踐行的轉化統籌課堂與家庭,校園與社團,個人和社會等陣地,發揮校園主渠道作用。落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課堂教學、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營造良好與協調一致的育人環境。
教學授課中教師要有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與態度,結合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網絡教學,運用好“網言和微語”,加入傳統文化使其“抓眼球”、“觸靈魂”。以德立身、立學、施教,使教師既要學高為師更要行為是示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長期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任務。同時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建設教育強國是總體發展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是推進路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檢驗標準,三者內在統一又密不可分。
中國文化與思政課堂的有效相結合,使其入腦入心入行,社會主義發展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中去尋找其理論依據;從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中去揭示其文化底蘊;也從新時期中國和世界的深刻不斷變化中去尋求依據;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是獨特的基本國情、獨特的文化傳統,也是創造性的轉化和獨特的歷史命運。必然堅持自我發展道路,在傳統文化精髓的滋養中,提升人們的人文素養,鑒定文化自信、闡釋中華民族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助力。使人民群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全面發展,團結合作,創新深化改革,為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