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瑩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500)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高校通過各類網絡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非常普遍,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從以往的工作來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將傳統的內容轉移到網絡中來,注重網絡手段的工具性,沒有從網絡的本質出發,忽視網絡傳播的基本規律,從而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下面我們就從傳播學基本理論之一的受眾選擇理論入手,分析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一)受眾選擇理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上的學科統一
首先,我們從受眾選擇理論學科淵源來看,受眾選擇理論屬于經典的傳播學理論,指的是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在獲取信息和接觸媒介時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分別是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而其借助網絡中的各類通訊軟件,媒體平臺,傳遞給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具備典型的傳播特征,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因此,傳播學理論中的受眾選擇理論同樣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與受眾選擇理論的契合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問題與受眾選擇理論的內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一頭熱”的現象。
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的媒介種類十分豐富,但實際運用時多會出現網站點擊量不高,微博、微信和QQ文章的閱讀量低,通知無人回復的現象。學工隊伍對這些媒介的運用已經駕輕就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逐年經典化,但為什么還有這樣的現象呢?歸結起來,我們要把目光落在我們的受眾——學生身上。
根據受眾選擇理論,受眾在獲取外界信息時,一方面從內容上,會自覺不自覺地注意那些與原有態度和價值觀契合的信息,規避與原有態度和價值觀相悖的信息;另一方面從媒介上,受眾會選擇使用自己喜愛或慣用的媒介類型。90后學生群體是隨著網絡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受到網絡上各種價值觀的沖擊,也經歷過網絡上各類媒介形式的發展過程,因此,他們具有自己的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偏好,我們也就必須從此入手,進行研究和實踐。
2.效果未知的現象
從教育本身來看,我們是無法在短時間里簡單的判定我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而在當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也發現我們對學生在獲取了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后最終產生的價值導向并不能完全控制。
究其原因,學生在獲取了信息之后的理解和記憶同樣具有選擇性,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傾向使得他們會對同一信息進行不同的再創造,形成不同的解釋和結論。而記憶的過程更是在選擇性注意和理解之后對自己喜愛的部分進行記憶。這就要求我們應該科學地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工作的實效性。
下面,我們就根據受眾選擇理論對以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具體的工作策略上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學生作為受眾,具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媒介和信息內容的選擇的特點,就應該以對學生的深入調查作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首先,從信息內容上來看,我們仍要堅定不移地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這些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特點進行碎片化和多媒體形式的處理。例如:將革命教育專題化以分層遞進,故事化以引人入勝,場景化以化形入神,形成學生會注意的內容;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下學生喜歡的影視內容相聯系,產生熱度和討論點,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輻射效應。
另外,充分考慮到學生手機使用的普及性,開發適合在移動端瀏覽的信息形式,開發適合在學生喜歡使用的微信和微博等媒介中呈現的信息內容,借助學生慣用的媒介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根據受眾選擇理論,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之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記憶,而這兩個步驟同樣具有選擇性,易受自身和外界的影響。因此,當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固守一隅,要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能夠為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線延伸到更遠。
例如:針對當下的一些社會熱點,我們應該采用微博文章或微信討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和研判,這種層層推進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助于學生在同類問題上的觸類旁通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根據以上兩點,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為了保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嚴謹的調查,內容的創新,形式的豐富和理論的靈活運用,而這些對于高校學生工作隊伍來說,要求很高。因此,應該建立完善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并開展定期的培訓和交流,從而把控好工作中人的因素,保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時之功,需要完整的內容和媒介規劃,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