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志愿服務泛指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志愿、自己的善心對社會、對他人表達愛與關懷,提供非盈利、無償、非職業化援助的行動。高校大學生在青年群體中占比較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占據重要位置。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包括暑期三下鄉、校園公共服務、社會志愿服務項目等,依托各基層團支部、院系團工委、團委、社團等學生活動平臺開展組織和管理功能,高校基層團支部是共青團工作的基礎,習總書記指出“青年有什么需要,團組織就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努力使團組織成為聯系和服務青年的堅強堡壘。”利用這一優勢平臺能夠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也便于加強團員教育,推進基層團建工作。
(一)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志愿活動優勢。陜西青年職業學院(陜西省團校)是陜西省唯一一所團屬高職院校,具有共青團工作的光榮傳統和濃厚氛圍,同時2014年9月陜西志愿者培訓學院在陜西省團校正式掛牌成立,是全國首家省級志愿者培訓機構。微塵志愿者服務隊正是在此背景下,于2014年成立,截止目前為止,與西安市灞橋區福利院、白鹿原留守兒童村、西安市親智活動中心、西安市灞橋區四清小學合作成立了周期性定點服務項目,比如關愛孤寡老人,關心留守兒童,關注智障人士等特色性活動,依托共青團院校的優勢,以志愿服務的形式發揮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作用,立足高校大學生群體,以學院團委和系團工委引領,以班級基層團支部為覆蓋面,發揮基層團支部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以加強高校團建工作為出發點,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創新基層團支部團建工作的方式方法。2015年,學院申報了省級輔導員項目課題《由繁星工程探索高職院校班級團支部建設新思路》,重點指出學院“微塵”志愿者服務隊的典型案例,采用從每個班級團支部篩選志愿服務隊人員,以團工作基礎單位為點,打開我院團建工作的新思路,發揮基層團支部的吸引力,擴大團員教育的有效覆蓋面。利用引起學生共鳴的志愿服務精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根本目標,發揮教育育人的功能。教師應該是以“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去實現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教育需要依靠各種載體,以一種具象化的方式去呈現,通過志愿活動數年來的實踐所得,在高校中,依托志愿服務活動這種載體可以推進立德樹人的工作,同時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奉獻意識的有效方式。志愿服務精神所倡導的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涵要求相契合。
(二)以專業技能為優勢,通過志愿活動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結合學院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點,發掘大學生多結合個人的專業技能、知識能力以及體能優勢等來服務社會發展,在志愿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更符合大學教育中要求的通用人才教育,也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志愿服務以大學生志愿者躬身親行的實踐方式,充分調動了大學生向善為善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在奉獻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2]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發揮社會育人的功能。社會研究表明,90后、00后的大學生被貼上了諸如功利取向嚴重、以自我為中心的標簽,同時新生適應期是大學生三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高校要善于利用學生組織、社團和志愿服務活動等各種載體和形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重要任務。作為其中一種載體和形式,志愿服務活動成為與社會接觸頻繁的一種特征突出的形式,傳達出希望學生具有奉獻精神,內心友愛,在奉獻中學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友愛中體會民族大義,潛移默化地滿足作為一個社會人的需求,“志愿服務引導學生不計私利,奉獻社會,能夠很好地提高廣大學生的公共文明程度,樹立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公民意識,因而,它也是培養社會公民的必由之路。”[3]
開展志愿服務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載體,也是頗為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時促進高校更好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志愿服務也不斷朝著專業化發展。高校是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陣地,新時代下高校志愿服務要進一步結合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發揮志愿服務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