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宇
(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外來文化也隨著信息傳播的便捷和迅速,在中國產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一代,受外來流行文化影響頗深。韓國的電視劇、日本的動漫、美國的商業大片等流行文化,許多年輕人討論起來,如數家珍。但與此同時,這些流行文化中所表達的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年輕人,甚至沖淡了許多人對本國文化的認可。發展到今日,外來文化入侵帶來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流行文化的競爭力不足。然而,《國家寶藏》的出現,掀起了一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不少觀看過節目的年輕人表示,《國家寶藏》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并且深受其中關于文化傳承類的啟發,埋藏在心中的愛國熱情也被激發。
這也說明,只要用心并且抓住時代的特點進行創新,含有主旋律的中國本土流行文化也能成為人們追捧的熱潮,并且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國家寶藏》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已經迅速提升,并且擁有了強有力的競爭來對抗外來文化入侵。通過文化自信來發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道路還很遠,還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
自從1994年中共中央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來,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政策的發展開始逐步規范化,直到今日,愛國主義教育政策的內容不斷豐富,涉及了教育、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領域。然而,通過分析相關政策的內容,可以發現其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唱紅歌、觀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基地,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已經十分熟悉了,但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卻是遠遠不及對于革命歷史的了解,也沒有多少參與有關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機會。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精神動力,而這種民族精神,根植于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脫離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不完整的,文化的傳承一旦斷裂,缺少了肥沃的土壤,那么勢必會削弱中華文化對于民族感情的維系力。
在《國家寶藏》誕生之前,中央電視臺也出品了不少有關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鑒寶》等等,但觀眾看完之后,更多的感慨僅僅停留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贊嘆層面,很少被喚醒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而文化的發展是綿延不斷的,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悲憫情懷和近代抗擊外來侵略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發展到了今日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又變成了刻苦鉆研,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然而時至今日,在實踐中,三者的培育與宣揚往往割裂開來,并沒有很好地融為一體。
提起以愛國為主題的主旋律文化作品,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刻板的說教,甚至心中還會有幾分抵觸。這說明我國缺乏優秀的主旋律文化。目前,我國許多主旋律作品往往不接底氣,不能很好地寓教于樂。在許多人眼中,流行文化和主旋律文化是完全割裂開來的。然而,即便是商業化程度極高的美國大片,也不乏美國的主旋律文化作品,并且將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有相當一部分國民已經深受影響,對本國文化生出深深的自卑感,卻對外來文化諂媚,在潛意識中認為西方的各個方面都要優于中國文化,只要兩種文化發生沖突,那一定是中國的問題。
諸多問題,從根本上是因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夠,主流思想也受到沖擊。人們對國家的文化不夠自信,所以,需要有政策鼓勵涌現出更多的本國優秀的主旋律文化作品。即使《國家寶藏》、《戰狼》、《湄公河行動》等優秀文化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增強了國民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但僅僅這幾部作品是遠遠不夠的。目前中國的文化創新能力極其薄弱,更多的是“拿來主義”,在《國家寶藏》出現之前,國內的綜藝更多的是買韓國日本節目版權,所以,應當有更多精品之作從“高閣”中走出來,結合中國文化,以創新的方式貼近大眾,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熱愛本土文化,積極主動地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承。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優秀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優秀的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政府應該以政策作為支持,通過加強和民間機構的合作,鼓勵民間舉辦大型文化類活動來弘揚愛國主義教育。譬如,2018年4月到5月所舉辦的華服文化研討會,以近來流行的“漢服”文化為契機,吸引大量的關注和青年的積極參與,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與此同時,在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內容中,可以結合當今中國發展的成果,憶苦思甜,將其和中國不屈不撓的近代史及古代歷史中有名的民族英雄聯系起來,在歷史的回溯和情感的共鳴中,公民對現有生活的來之不易及祖國迅速發展的自豪感有更深的認識,由此完成文化的傳承。
在文化方面,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政策應當起到積極的價值導向作用。尤其是對于文化作品的創新能力,應該制定具體的政策進行鼓勵和支持。同時,這些文化作品不僅僅局限于傳統領域,應當跟隨時代的發展,抓住時代的特點,發展新興文化產業。例如,近年來播出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生動的擬人手法,詼諧幽默的動畫形式向年輕一代將新中國的政治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徐徐道來,以感人的故事,打動了許多年輕人,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中國的近現代史,增強了對中國人這個身份的認可,對祖國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同時,相關政策還要重視網絡平臺的影響力,利用互聯網的發展,將優秀的文化作品傳播給更多的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
在這一方面,《國家寶藏》的成功便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近年來,在年輕人的互聯網生活中,悄悄興起了一個可以即時發送彈幕的網站。比起傳統的網站,這個網站可以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將評論發送并顯示在屏幕上,如同子彈一樣飄過,方便其他觀看者瀏覽。這種評論方式交互性更強,年輕人的參與度也更高。《國家寶藏》的節目組入駐彈幕網站,上傳節目視頻,借助流行的“彈幕”評論,引爆了節目的熱度,所以,優秀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創新,不僅僅是體現在創作內容和創作手法上,關于傳播的方式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另外一個成功的例子,便是共青團中央在年輕女性流行的文字游戲創作網站上發布與長征有關的作品《重走長征路》,引發了熱議和積極的影響。所以,新時代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相關政策的內容也不應該拘泥于傳統的模式,更應該鼓勵主旋律文化以更多的新興方式表現出來。
文化傳承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內容。中華文化綿延數年前,經歷過輝煌,也經歷過挫折和低谷,正是因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傳承中生生不息的延續,才得以有中國今日的欣欣向榮。而愛國主義教育政策在制定中,需要注重文化傳承,并且應跟隨時代的腳步,豐富內容,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基礎上,鼓勵文化創新,涌現出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民的自信和認同感,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