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潛
(銅仁學院教育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高校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問題,以“講師講解,學生聽講”、“關起門來上課”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致使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極易挫傷高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率大打折扣。而“互聯網+高校教育”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學環節當中,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打造科學、完善、合理、生本的教育行業生態系統,使得高等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之下重新煥發生機,是對高校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創新與變革。對此,本文立足于“互聯網+”視域之下,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創新途徑作出簡要分析與著重探討。
“互聯網+”對高校教學改革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與傳統教育教學相比,“互聯網+高等教育”打破了時間、空間、形式、內容等方面的束縛,為高校教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提供了良好條件。
一方面,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教材書本中的知識點轉換為三維、動態的圖片、錄像、視頻、音頻等資料,借助網線、終端等載體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人數的限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隨時隨地學習。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彌補傳統“一刀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有效彰顯學生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1]。
另一方面,在網絡教學平臺當中理論知識、實驗操作均以網絡資源的形式呈現,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及時發現知識點的難點及不懂之處,并將其帶入課堂與教師進行討論,使得高校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這對構建高效課堂具有積極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在“互聯網+”視域之下高校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以素質教育精神為引領,根據“互聯網+”時代要求創新自身的教學思想,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加強網絡教學資源與教材教學內容的深入融合,成為滿足“互聯網+高等教育”時代要求的綜合型教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上得講堂,進得機房”[2]。
在“互聯網+”視域之下高校教師要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優化調整,及時發現現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利用網絡資源、大數據技術加以調整,尊重學生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網絡數據技術為基礎的微課教學模式,適當性的增加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的比重,順利落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對此,高校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以網絡資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精心設計微課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利用微課開展預習、復習等學習活動。值得說明的是,高校要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將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當中,促使學生在網絡課程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將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環節中不懂的內容帶入課堂,與教師、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使得高校教學更加有的放矢,為高校學生復合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在“互聯網+”視域之下高校要在建設綜合型師資隊伍、構建微課教學模式的同時,還需要逐步完善線上數據資源庫,加強高校教育教學與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根據學生的專業、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
對此,高校教學線上數據資料庫應涵蓋各個專業、各個等級的內容,其中包括教學課程、測試題目、考評標準等,為高校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自我測試提供條件。值得說明的是,為了保護高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線上數據資源庫的完善時還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學生存在較多錯誤的條件之下,數據庫適當性的降低試題難度,力求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綜上所述,高校要積極迎合當前“互聯網+”的時代形勢,重視“互聯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價值,及時更新高校教師的教學觀念,加強對數據化、信息化教學方法的系統學習,建設一批高素質、信息化的綜合型師資隊伍,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同時,應用互聯網技術優化高校教學結構,構建微課教學模式,增加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的比重,完善線上數據庫資料,為高校學生提供更為詳盡的學習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理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校教學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