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
(山東體育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上也不斷地開拓思路,家訪作為一種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方法,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
通過家訪,輔導員能夠更好地引導教育問題學生。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獨生子女,承載著全家的期望和寵愛,家庭對子女過分溺愛和保護,會使學生產生不思進取,自我封閉,自私自利等問題。對于很多問題學生,單憑輔導員在學校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有限的,走進學生家庭進行家訪,從他成長的環境中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而與他的家長溝通,形成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通過家訪,輔導員能夠更好地完成貧困生資助工作。高校貧困資助工作中,最難以把握的就是貧困學生的認定。對貧困學生進行家訪,一方面可以掌握最真實的資料,為貧困學生資助工作提供依據,另一方面能夠給貧困家庭帶去溫暖,體現學校對學生的關懷和幫助,安定學生和家長的情緒,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業中,還能視情況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通過家訪,輔導員能夠提升工作水平。在家訪的過程中,輔導員能夠走出校園,接觸到更多地方的風土人情,感受社會的發展,了解社會中的現實問題;也能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取長補短,發現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思路,避免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由此為自己今后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積累經驗。
(一)雖然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學生家訪工作,但還未形成一套規范的工作制度。大多數組織開展家訪活動的高校僅制定好工作計劃下發到各院系去執行,而沒有制定一套相關的規章制度,家訪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和常態化水平較低。
(二)家訪對象的覆蓋面過窄。目前,許多高校和開展家訪工作的輔導員在家訪對象的選擇上側重于貧困家庭學生,對其他學生關注不足;受到工作經費限制,大多數輔導員往往會選擇離學校較近的學生進行家訪,而家離學校較遠的學生由于長期離家求學,一年難得回家幾次,往往更需要學校的關注,他們的家人也更渴望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因此對這些學生家訪的必要性相對更高。
(三)輔導員家訪相關培訓不足。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目前高校輔導員日益低齡化,在家訪的經驗和認識上存在欠缺,許多高校家訪工作沒有提前對輔導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導致他們在面對家訪工作時感到難以入手,許多輔導員的家訪工作流于形式,只“走”未“訪”,使家訪失去了意義。
(四)家訪工作缺乏反饋機制與成果積累。一些家庭的問題需要長期觀察調研才能發現,一些家庭的問題需要不斷地跟進解決,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家訪工作只是為開展而開展,缺少家訪后的跟進工作;部分高校的家訪調查的成果往往只在表彰總結大會上進行匯報,之后就被束之高閣,很多有價值的調查成果、走訪交流的經驗難以惠及其他輔導員。
(五)學生和家長對家訪的認識有待提高。在面對高校輔導員家訪時,一些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學生犯錯了,學生也會認為老師來訪是自己出了問題,兩者往往會對家訪存在抵觸情緒,認識不到家訪對促進學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意義,影響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
高校應當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從家訪工作的前期準備、實施開展、實施過程的監督、家訪結束后的工作總結和成果交流等各方面進行規范,確保家訪工作的后勤保障,全面提升家訪工作的水平。建立受訪家庭檔案,定時進行回訪,對家長反映的問題及時上報解決并給予答復。
學校定期組織家訪相關培訓和經驗交流活動,聘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開展家訪工作計劃制定、家訪對象的選擇、與家長談話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在每一次家訪工作前統一進行工作部署,參與家訪的輔導員提前準備工作方案,共同交流研究,找出不足修正。
受高校家訪工作經費以及輔導員精力的限制,無法做到入戶家訪每一名學生,對于無法惠及的學生應當轉變思路,通過其他方式手段進行家訪,如使用微信、QQ、電話等與家長進行交流,擴大家訪的覆蓋面,建立家長聯系學校的機制。
學校在每次家訪活動后應及時進行總結表彰,樹立優秀家訪工作模范,介紹家訪工作的經驗。同時,對于先進個人事跡、有價值的成果和經驗,要進行匯總,為以后的家訪工作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