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英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天津 300451)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國家要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制造業企業如何實現由制造到智造呢?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急需工業4.0的人才培養。智能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智能制造業中將逐漸被工業機器人所取代,智能制造業的工作將是高智能的工作,工作環境將向環保、健康的方向改變,智能制造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將有所不同及提高。
多年以來,智能制造類專業(例如焊接專業)在全國各大職業院校均是冷門專業,家長不認可,學生不認可,入學人數偏低,主動報此專業招生進來的學生人數較少。我們結合連續四年麥克思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我校智能制造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穩定性還有待于提高。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77.78%的高職學生期望智能制造類工作崗位的薪資在3500元以上,只有15.8%的學生期望智能制造類工作崗位的薪資在3000-3500元左右。畢業生對工作薪資期望與實際薪資有500-1000元左右的差別。企業給的工資不符合學生的期望值,這是就業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就業不穩定的原因之二,是學生的專業情感、專業興趣、職業認同感偏低。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有42.57%的學生不了解所學專業,有36.14%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有33.07%的學生不了解智能制造行業,有30.12%的學生認為工作環境一般,有28.25%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專業培養不夠。
提高就業穩定性、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是高職院校的艱巨任務。就業質量是我國目前新發展階段的就業關鍵。就業質量是綜合性的體現,包含了工資水平、福利保障、企業檔次、職業發展、技術水平、就業穩定性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其中,就業穩定性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事實上,對于當前仍處在轉型當中的企業而言,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變化復雜,就業人員的心態仍處于浮躁狀態,就業穩定性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之后,各地高校陸續研討、開發“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建設、開發高校課程政治思想理論教育資源,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教育課程、專業技術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在各門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和立場,促進專業技術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把培育和塑造學生價值觀的任務,融入到所有專業課程中,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是人才。學校一切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是要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因此,“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必須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綜合能力為檢驗標準。所以,學校、教師要堅持“課程思政”的理念,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政治思想素質和其他綜合專業素質的要求,并以此為標準制定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標準。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綜合體現。
在高職智能制造類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要不怕苦不怕累,多學習多堅持多練習多努力。并不斷學習大國工匠的視頻,領悟“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大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
要使學生對專業的學習有積極性,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學習這門專業的情感動力,有了情感動力,學生的學習狀態才會積極主動,才能把學習行為引向積極的一面。而茫然的或厭惡的負面情緒必然會阻礙學習的積極主動進行,使學生對于專業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被動學習的內容是不會長久地保存在記憶里的,從而使我們的專業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見,要對學生的專業教育進行得非常有成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培養學生專業情感的途徑很多。我們可以找學生交流座談,了解學生心中的專業情景,再與現實中的專業情況進行比對,分析、講解專業的閃亮點;可以開展新生專業教育,向新入學的學生宣講本專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讓學生了解專業的發展情況及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使學生對專業產生一定的專業情感;可以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掌握一點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考取專業技能等級證書,讓學生獲得專業成就感;可以通過技能大賽來促進專業技能的增強和專業情感的培養;可以開展優秀畢業生報告會、行業企業專業報告會,讓學生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情況、企業文化等,拉近學生與企業、專業的距離。種種做法,均可使學生對于專業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學生對于專業的學習也就積極主動了。
職業認同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職業認同感是指人們積極主動做好本職工作,達成要求目標的心理基礎。隨著職業狀況地發展及對職業研究地深入,職業認同感的概念也越來越朝著人性化、社會化、多元化的方面發展,而不再局限于心理層面。據有關調查發現,擁有高水平職業認同感的學生,均具有較好的學業滿意度、就業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學習、工作、生活均表現地積極主動。這么看來,有了對職業的贊同和認可,即有了職業認同感,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機,才會獲得良好的教學質量,將來才會有良好的就業質量。所以,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對于提高就業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途徑很多。我們可以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逐步強化學生的人文教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了解企業的生產環境與管理狀況;多采用以激勵為主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努力并獲得成就感,滿足尊重需要,強化職業認同感;可以將專業情感培養與職業認同感培養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組織學生到大師工作室實踐等。這樣,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在高職教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主導者,課堂上的信息流通關系復雜,有師生之間交流也有學生之間的交流,有一對一的交流,也有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學生學習知識、提高素養、獲取技能的主要途徑不是聽教師講課,而是自己動手完成任務、自主思考解決問題、主動交流尋求答案。所以教師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可以設計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在完成教學項目、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培養專業情感和職業認同感,為提高就業穩定性奠定基礎。
畢業前的校園招聘會,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各個高校都積極準備好校園招聘工作,學校可以聯系大型企業、國企、央企、外資企業、有代表性的私企等,做好選擇企業的把關工作。學生若就職于較好的企業,離職率會降低,就業穩定性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