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由于沒有看清自身的人生價值,他們總覺得人到了生命的最后總是免不了會一死,他們開始所謂的“及時行樂”,追求暫時的享受。而大多數的學生則選擇了逃避生活,其根源在于一些大學生并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的有限性是相對于宇宙的無限性而言的,宇宙是無窮無盡的,而個體生命則是有限的。人則是主觀的,知道自身的有限性和宇宙無限性。那么,人就要反思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無限性,這一矛盾伴隨著人的價值性。面對宇宙的無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我們理應珍惜自身生命的寶貴。
信仰是精神生活內容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為人的生活提供價值目標和精神導向。如果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信仰,他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人。“我們需要對人性的某種信仰來彌補我們所發現的人的缺陷,使我們能把它看作是高尚。”[1]大學生在精神世界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認識偏差,會影響著其人生道路的選擇和價值的實現。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大學生將經濟利益的實現看成最大的人生追求,部分大學生為了所謂的“面子”冒著風險追名逐利。小小的攀比心理逐漸擴大成要去承受“裸貸”等后果。大學生理應樹立正確的評價標準,讓他們在正確的信仰指導下,去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
人面對著宇宙的無限性和自身如此短暫的生命,人類世世代代并沒有因其短暫的生命而放棄對理想和價值的追求。在當今經濟大繁榮時代,大學生更應該認清現實。古有“人終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今有黃大年“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認清現實、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最好的例證。
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過分強調金錢的重要性,人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感官滿足的程度。西方后資本主義的欲求代替了人的需求,欲求是無限制的,是不斷擴大的。需求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生產的正常基本需要,而人的欲求則不是。
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那么就要考慮大學生自身和社會的關系,有關系就要有規范,而規范中最低的規范就是道德。如《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對于道德主義人生觀,理應取其精華,內化于自身的思想,外化于行為之中。
宗教信仰指“信奉宗教的社會個體其所相信的特殊客體有認同和崇拜而激發的始終不移的堅定信念和心靈皈依。”[2]雖然我國奉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宗教所宣傳的道德觀一旦回歸于現實生活當中,一些錯誤的思想就會逐漸顯現。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個理性選擇的引導,認識到現實生活才是真實的存在。
共產主義是一種信念的理想價值。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在于整體價值的實現和升華,必將促使我們要把一生都獻給為人民謀幸福的事業,我們在做任何決定前要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在青年學生步入社會做職業選擇時就會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在服務他人中實現自身價值。
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無疑為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當今的中國正處于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正朝著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而奮勇前進。恩格斯講:“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是真正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3]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就是要隨時隨地一心一意的想著人民群眾的利益。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誰有困難誰需要幫助,怎樣幫助,如何讓有困難的人達到滿意,這才是一個具有共產主義應該做的。大學生就是要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甘于奉獻。
如今的大學生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前被家長捧在手心里,步入社會難以獨立自強。大學生要樹立樂觀精神英雄氣概,在困難來臨時能夠勇于挑戰,為實現個人價值超越自我,在追求理想目標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我國正處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學生在正確認識人的有限性與世界的無限性的過程中,最終樹立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對推動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