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銳 吳 明 澤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月光》是德彪西寫作的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樂章,《月光》的創作一是源于德彪西作為康塔塔《浪子》獲獎者的獲獎獎勵,在意大利公派留學時,對貝加摩地區的深刻印象所創作,二是這組作品創作靈感是詩人魏爾倫《月光》中“去參加歡暢的假面舞與貝加摩舞曲“這一句,詩中的舞者在皎潔的月光下盡情舞蹈,這種神秘、詭異又歡樂的氣氛。
《月光》屬于德彪西鋼琴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作品,雖未德彪西早年時期的創作作品,但是運用了色彩及其豐富的和聲、精美的旋律、細致的節奏,顯露出印象派的特點,是一首優美而明朗的樂曲,這首曲子沖破傳統,大膽革新,使得作品具有朦朧神秘意境,給人無限遐想。
印象派代表德彪西的音樂強調音的音響色彩,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或削減和聲進行的功能性來增強事物的色彩性。大自然各色事物的表現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和情景色彩。以德彪西《月光》為例,來分析德彪西藝術表現手段。德彪西在此領域邁出了一大步。
《月光》全曲使用“A-B-A三段加尾聲”的結構。即:A(1-26小節)+B(27-50小節)+A(51-65小節)+尾聲(66-72小節)。這種形式雖然具有較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以顯露出印象主義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德彪西的《月光》屬于早期時候的作品,所以還繼承了浪漫派善于抒情的創作手法,整個曲子起伏婉轉、優雅動人的樣式,樂句短小干練而又充滿詩情畫意。
在《月光》中使用8/9拍,節拍的密度大,使用動感不強的復節奏節拍,使得音樂出現平穩,緩和之感。《月光》是屬于ABA曲式結構,在A段中,作曲家使用弱起節奏,8/9拍給樂曲增添了寬廣的抒情氣息,波光粼粼的月色景色油然而生,從曲子的第15-26小節兩次空泛的高音與低音,像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最后四個分解和弦好像月光在水中的倒影;在B段中,出現樂器的高潮部分,使用優美的旋律和分解和弦構成,色彩性比A段更鮮亮,節奏交織的手法構成了奇特景象;最后又回到A段,呼應收尾結束樂曲;第三段A是第一段(A)中部分的變化再現:右手的音區移高,左手使用分解和弦,音樂色彩更明亮,十六分音符的節奏不時出現,點綴了朦朧中的光亮。
這一特點是德彪西音樂最為突出的創新之處,也是印象派音樂最重要的特點,削減和聲的結構性為加強樂曲的色彩性。把突破陳舊的和聲音響作為首要目的,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大自然各色事物的表現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和情景色彩。
《月光》濃郁的降D大調,作曲家在剛開始主和弦出現后立即使用了附屬和弦,造成色彩變異,營造出一種變幻莫測、神秘的氛圍,在譜子第一句的八小節中,除第一小節是一級和弦外,其他全為七和弦及其轉位,多次使用副三、副七和弦,和聲功能減弱營造出朦朧的月光景色。
演奏《月光》時,這首印象派韻味十足的曲子展現夢幻朦朧的情形,需要手臂力量傳遞到琴鍵,用指腹觸鍵,手指幾乎貼鍵來獲得優雅如天鵝絨般順滑的演奏。
在《月光》A段第1-8小節中,左右手雖全為三度音程,但兩手需處理的音色不同,左手起伴奏作用,音色需較輕但是要支撐和聲效果。右手為旋律,音色清晰透亮似皎潔月光。
在《月光》復三部曲式的B段中,旋律輕快,猶如月下精靈歡樂嬉戲的場景,左手琶音系列需要更加輕盈地觸鍵,保持右手旋律的歌唱性,同時左手要銜接流暢自然。手指在琴鍵上輕盈跑動,手指靈活加手臂帶動。
《月光》這首作品中力度標記很豐富,P、MP、PP以及PPP占很大一部分,為了使音樂的層次更清楚,需要使用到左踏板:弱音踏板。弱音踏板不僅可以使力度聽起來更弱,更重要的是使音色發生變化,營造出朦朧、虛幻的場景。弱音踏板使用的同時手指也需控制下鍵的力度,兩者結合才能彈奏出所需要的弱音,而且也需要根據音樂的變化調整踩下的深度。
踏板的應用更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對于印象派音樂作品起到關鍵的作用,德彪西把踏板靈活的運用到樂曲中,踏板的改變和樂曲情緒風格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踏板的使用,凸顯《月光》淡雅的色調,描繪出夜色茫茫,月夜下的美妙情景。
《月光》著重于用色彩手法創造音響,豐富內涵,德彪西對傳統音樂的創新:削減和聲進行的功能性,提高作品的色彩性;著重調式的表現力,用典型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繼承了傳統音樂的多聲部復調的寫作織體,又發展了印象派特點,作品更傾向描繪物體的瞬間光色,不注重物體的清晰輪廓,強調一種夢幻的,朦朦朧朧的意境;音畫性,“月光”這個標題就會浮現出一幅畫面:月光透過樹葉灑在平靜的書面上,音符一點點勾勒出畫中景象,用和聲渲染色彩,作品《月光》衍射出了印象派的審美、美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