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奇飄
(廣東省和平縣和平中學,廣東 和平 517200)
2015年12月23日,我校《青少年自殺預防與干預對策的探究》課題組成員對本校高一級(2015年秋季入學)、高二級(2014年秋季入學)、高三級(2013年秋季入學)共3172人,利用《青少年自殺意念問卷》(SIQ)進行前測,取得有效問卷2836人,發現我校學生中存在明顯自殺意念和嚴重自殺意念有184人,其中高一級57人,高二級77人,高三級50人。然后,課題組成員又分年級對這184人從籍貫、生長地、家庭成員、父母職業、讀書經歷、性格特點、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相處的關系等逐一進行談心了解,發現高一級57人中有42人來自農村,父母外出務工,屬于留守青少年,占高一級的73.7%;高二級77人中有63人屬于留守青少年,占高二級81.8%;高三級50人中有37人屬于留守青少年,占高三級的74%;三個年級留守青少年存在明顯和嚴重自殺意念共142人,占存在自殺意念總人數的77.2%。如何防止這些留守青少年自殺,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課題,值得全社會關注與思考,下面筆者根據兩年來與這些孩子相處、談心、教育、轉化等方式所掌握的材料,淺析預防留守青少年自殺的應對策略。
留守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不在他們的身邊呵護他們的成長。因為生活所迫,他們父母背井離鄉,打工掙錢養家糊口。有的留守青少年一年只有在春節期間才能見到父母幾天,有的甚至幾年都沒見過父母,留守青少年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教育和引導。特別是對于那些有自殺意念的留守青少年,父母的關愛、教育、引導尤為關鍵,這個時候親情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一)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要盡可能選擇就近務工,能有更多時間一起或輪流回家看望照顧小孩,多與小孩相處,了解小孩的思想、生活、學習、交友等情況,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讓小孩感受父母的關愛、溫暖,同時也可以對小孩存在的問題進行適時的教育與引導。
(二)留守青少年的父母留下一人在家,陪伴小孩的成長,讓小孩有一個真正的家,這樣有利于解除他們很多不必要的思想和心理負擔,餓了回家有飯吃,累了可以回家安穩的睡覺,遇到不開心的事有父母的開導,及時化解他們的壓力,不斷減輕他們的癥狀,從而走出自殺的意念。
(三)留守青少年的父母都在外務工,且離家比較遠的。首先,一定要克服困難,多回家看望小孩;其次,無論多忙,要經常用電話與小孩聯系,掌握小孩的情況,并且鼓勵小孩要堅強;另外,還要經常與小孩學校的班主任聯系,掌握小孩在學校的情況,并懇請班主任多關心和鼓勵自己小孩;四是叫自己信任的親戚或朋友,抽空去看望自己的小孩,幫助解決一些困難;五是告訴小孩當遇到突發事情時,要第一時間通知父母,做父母的要想方設法盡快解決,避免加重他們自殺意念的癥狀。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現狀,在留守青少年比較多的地方要盡快成立關心、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機構,或者賦予某些機構履行關心、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職能,開展幫助留守青少年的系列活動。
(一)在縣、鎮、村三級建立關心、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專門機構,或者賦予某些機構履行關心、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職能,聘任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專業人才從事這方面工作,或者呼吁部分義工來從事這方面工作。
(二)調查統計我國留守青少年的人員及分布,建立一個留守青少年的現狀網絡圖,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三)定期組織有關專家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世界觀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以及對他們定期進行心理方面輔導,使他們知道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使生命變得絢麗多彩,讓他們懂得活著真的很好,自殺的意念也就自然地消失。
(四)定期組織對他們進行送溫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人間處處有真情,使他們認識到社會不僅沒有忘記他們這一個團體,相反,而是非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有一種存在感、一種幸福感。
(五)縣、鎮、村三級設立留守青少年的求助電話,并向社會公布,使留守青少年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專門機構求助,避免發生一些令社會痛心的自殺事件。
(一)成立一個留守青少年管理網絡,網絡的構架是
1.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學生家長。學校和班主任與家長保持聯系,密切關注他們的動向,有針對性進行教育、轉化、引導。
2.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科任教師。班主任聯合科任教師共同關心他們成長,鼓勵他們,慢慢敲開他們關閉的心扉,慢慢融化他們冰冷的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的愛,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3.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心理學教師。班主任聯合心理學教師,定期為他們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進行心理治療,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使他們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心理也走向健康。
4.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班干部。班主任聯合班干部在班上營造一個和諧的人文環境給他們,讓他們慢慢融入到班集體中,與同學之間能正常的交往,感受到班集體生活的樂趣。
5.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經常與其相處同學;讓他們不開心的時候,有一個傾訴的對象,慢慢解開他們的心結,同時當他們出現一些不正常現象時,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其相處同學獲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發生意外。
6.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宿舍管理員→宿舍舍長。讓他們生活多一個伴,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多一條解決困難的渠道,同時也可以了解到他們在宿舍生活的各種情況,有利于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有什么異常情況時,也可以通過舍長第一時間告知班主任,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7.學校→年級領導→年級長→班主任→居住社區管理干部。學校和班主任加強與他們居住社區干部的聯系,把他們的情況在保密情況下,讓社區干部關注這個群體,同時要求社區干部有情況及時與學校和班主任聯系,把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學校要有目的為他們開展一些以生命教育、人生價值、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為主題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學習,要讓他們認識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生命不僅僅屬于個人,讓他們懂得珍惜生命,懂得去實現生命的價值。
(三)學校有意識為他們開展節日的慶祝活動,讓他們體會到“家”的溫暖,如中秋佳節,因為他們父母不在家,中秋節時,有家不能回,學校要有意識組織部分年級領導、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和他們一起慶祝中秋節,雖然他們不能回家,但一樣享受到“家”的溫暖。
農民工因為生活所迫,把小孩留在家里,到城市或一些發達地方的建筑工地、工廠、企業等單位打工掙錢,這些私營老板的管理有的不是很規范,如果生意好的話,要求工人日夜加班,沒有節假日,有的甚至不給予請假,使農民工抽不出時間回家看望小孩,導致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對那些有自殺意念的留守青少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鑒于此,呼吁社會上的用工單位要為農民工定期回家看望小孩開綠燈,甚至可以實施帶薪休假回家看望小孩,為解決留守青少年這一社會問題,貢獻一份力量,共同創造美好的和諧社會。
[1]馬玉巧.農村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
[2]郭明明,胡伯.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11):19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