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成功
(巢湖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在“互聯網+”的驅使下,我國已初步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創業不僅僅是高端人才可以接觸的事,而是有意向、有能力者、接受過互聯網技術教育的都可以去實現的事。高校大學生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和市場,進行創業,現在已經形成大眾創業局面。
如今,我國已形成“政府促進創業、市場驅動創業、學校助推創業、社會扶持創業、個人自主創業”的生動局面。正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下,創業打破時空限制,很多學生實現創業夢。
(一)創業教育不足
1.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脫節。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主要涉及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理念,缺乏創業實踐。與專業課程融合不足,未真正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中,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生產需要脫節[1]。
2.專業化師資隊伍不健全。隨著近幾年科技發展的迅速程度,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不斷涌現和結合,高校不具備足夠具有足夠數量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師資隊伍。
3.教育理念不能與時俱進。雖然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聲稱重視孩子們的創造性,但事實并非如此,大部分教師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學生在課堂上有過多富有創造力的行為和特點,因為這會給老師的課堂教學與管理帶來很大不便。導致很多學生甚至是教師在思想觀念上表現滯后,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
(二)大學生創業困難
1.創業項目創新性難以保證。大學生在學校中度過時間較多,對社會規則和市場需要有較少的了解,面對潛在的創業項目難以及時的抓住。
2.技術更迭迅速,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知識爆炸的時代,技術和知識的更新十分迅速。而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創業往往需要新技術,不然難以成功。
3.創業經驗缺乏。市場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學生在判斷力、產品定位、管理理念、風險意識上缺乏,那么就會使其創業成功率很低。麥克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有5%左右。
(一)觀念著手:改變從認識開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積極學習新科技新知識,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從源頭抓起,在大學生入學時的系列教育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創新創業類講座、開設創新創業類的第二課堂活動。在平時的專業課學習中,增設以市場為基礎的課程。創業教育不是理論而是實踐,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在校內或校外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建立對應的獎勵措施,樹立典型。
(二)多級聯動,全員參與。專業教師不能僅承載著學科教學任務,創新創業會需要大量的學科知識、實用知識、綜合知識等,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專業性會非常有幫助,比如進行所學專業型企業的創業。創新創業教育應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事。
(三)師資力量的儲備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建設一批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使創新創業教育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培養一批能夠將“互聯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中的教師,能夠在培養目標、課程構建、課程資源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采用新的教學模式的教師,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教師等,來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
(四)“項目教學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美國的圣地亞哥高科技高中以建造主義和項目學習法為基礎的從做中學理念在調動和培養學生具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方面有著非常好的作用。項目學習法是以項目為基本開展的學習活動。非常強調學生的參與過程,要讓學生參與一些復雜的任務,包括計劃有涉及、解決問題、作出決策、創作產品和展示成果等,最鮮明的就是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習做作為一個產品并控制整個學習過程。
(五)制度建設與政策保障。在互聯網+的形勢下政府需要研究和適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創業需求、創業形式的新變化、新特點、新動向,及時調整和修正不合時宜的措施和政策,真正實現支持大學生創業常態化,提高創業扶持的實效[2]。總之,要形成學生有意向有能力,創業全程有指導,結果有保障的創業氛圍和局面。
[1]章巧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教學論壇,2016.5.
[2]蘇益南,齊鵬.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