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軍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中心校明德小學,河北 承德 068353)
在小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中,如何實現知行合一是關鍵。正所謂“知易行難”,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們知道怎么做,但是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離教師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改變這一現狀,學校必須創新德育評價形式,充分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強化功能和調節功能。
我們所倡導的自主管理,就是讓每一位小學生都能通過對自己進行管理來養成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為自己的未來人生能夠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礎。學校的習慣教育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學校在對學生的習慣培養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個體的習慣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教育只側重于教育者對受教者的影響,而忽視學生的自我接受、構建習慣的過程。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不管改革變化,習慣培養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觀念和現象不斷突出,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傳統法的高壓式教育不再靈驗,學生的人格需要不斷的得到尊重和關注,學生接受的知識也日益多元化、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在如今小學德育教育面臨的如此大的挑戰,實施有效的德育管理顯得更加的重要。學校習慣教育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對于某些實踐活動還欠缺正確的認識,因此應當加強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程度。
(一)加強學生常規教育,規范學生各項行為。學校以新編《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文明禮儀規范要求》《100個好習慣》《田家城小學校規》《田家城小學班級一日常規考核細則》為內容,同時展開“文明班級評比”活動,進而促使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以活動為載體,彰顯養成教育階段成果。學校先后舉辦“感恩于心·回報于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班級特色”“社團活動”“校園藝術節”等成果展示。通過活動使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植根于學生身心,使學生在成長、發展中受益無窮。
(三)以班級教育為主,開展學生自主化管理。學校成立學生自主化管理委員會(即學生會),分設禮儀門迎、衛生監督、紀律安全督查、文明禮儀四個崗位,佩戴色彩不一的袖章執勤巡邏,積極配合值周組工作,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極大地規范和約束了學生的行為習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通過“兩課、兩操”活動,規范學生行為習慣。每周一安排學生教育主題班課;每周五安排學生安全教育主題班隊課;每天大課間的時候安排小學生文明禮儀或者陽光體操的鍛煉。這些活動的開展,從課堂、課間等不同時間與空間展示了我校學生養成教育方方面面,規范了學生的行動與行為。
(五)搭建互學交流平臺,讓學生共享養成教育成果。政教處主辦了《雛鷹小報》,每月通過征集各班作品,認真篩選、合理編輯、出版并為每班發行5份小報。內容結合時令季節,注重突出每期主題,注重展現年級特色、年齡特點。既訓練小學生習作水平與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養成教育、文明禮儀、安全教育,同時也是為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學習以及生活搭建了更大的交流平臺。
(一)曉之以理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從某方面來講,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石就是具備行為規范的相關知識。因此,田家城小學在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將小組、班集體作為良好的教育平臺,使得小學生在日常互動過程中對于良好的習慣品質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而促使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導之以行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葉圣陶先生作為一個知名的教育家,對于習慣養成中較為注重與強調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指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必須具備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閱讀能力等。因此,田家城小學結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班集體的奮斗目標,設置教育情景,組織各種形式的習慣養成教育活動,讓小學生在各種形式活動的體驗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加強訓練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保證。從某方面來講,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開訓練是難以達到最初效果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引導小學生圍繞良好行為習慣的相關要求,進行反復性的訓練。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在訓練過程中必須注重小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將相關情景創設作為活動的主要載體,讓小學生在活動中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規范,學習他人良好習慣,去掉自身不良行為習慣,促使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總之,面對新形勢下的未成年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我們學校肩負著特殊的使命,需要對學生通過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適當評價的方法,促使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而使得小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趯和纳c精神的尊重,學校關注養成教育中漸進的、建構性的價值認知與形成過程,借助德育評價,讓學生在認同與修正中由量變到質變,激發其樂觀向上的內驅力,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朝著“端行、悅思、溫情、健美”的美好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