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南輝
(新疆庫爾勒市新城街道明祥小區第二師三建中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語文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師。雖然建國后經歷了幾番大討論、幾次大動作,但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甚至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時下,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勢頭和初中語文教師們參與改革的闖勁,就整體來說,相比較而言,我覺得是走在很多學科前列的,可謂排頭兵,領頭羊。僅各級各類的觀摩課、賽課等活動就此起彼伏,精彩紛呈。但作為基層的初中語文教師,當我們回到現實的課堂,正視現實的初中語文教學,冷靜地想一想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惑還是很多很多的,由此也時常引發我們諸多的思考和探究。其中,我個人感觸最深的,也應該是我們語文界普遍關注的,就是要切實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課程改革,也關鍵在于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的意識能力。長期以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絕大多數是從舊教材,并且是從其他學科的舊教材中成長起來的。舊教材、舊教法在他們腦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傳統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成績、輕方法。廣大教師形成了只要把課本中的知識無保留、無差錯地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的觀念。在教學中,過度強化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語文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忽略包括語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在內的情感目標的培養。這些都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前正值素質教育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積極探索、更新觀念、敢于創新、善于改革,在實踐中創造性的發展,特別是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更要樹立自我發展意識,積極參加創造性的發展,特別是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更要樹立自我發展意識,積極參加培訓和自我進修,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同時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高新課程實踐能力,不斷自覺進行教學反思,使自己真正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推動者。
教師的準備就是備課,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樣的課文,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必然不同,所以我們在解讀課文的同時也要解讀學生。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與結構,對每堂課、每篇課文需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課堂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反饋?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在哪里等情況都作精心的預設準備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分層次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備課,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自己在課前是認真研讀課文,把課文讀透嚼爛的,課堂上就能旁征博引,靈感不斷,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激情后,也能積極配合,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課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必定受到限制,這樣的課堂談何精彩。所以在備課時,我們要充分預設,只有把課堂教學時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都預設到,教師才不會在課堂教學時出現慌亂的情況。
教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教師單方面的準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準備。學生的準備就是預習即將所學,當然預習什么、如何預習,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的預習,教師必須可檢測,所以預習的形式可以有口頭、書面等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再次調整教學設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一般說來,在記憶性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求達到識記層次的知識,老師可選用講授法、交談法和閱讀法等,但要盡量避免教師講學生聽“有教無學”等弊端;在思維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求達到理解、領會層次的內容教師可選用討論法、探究法和啟發講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學大于教”等弊端,因為長期處于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疲憊,對學習會產生厭倦心理。應該說,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于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都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但也都存在內在的局限性。
例如,在《在山的那邊》一課中,有一位教師跳出傳統的教學需要,在進行基本內容的教學后,以“在山的那邊”為主題,讓學生對自己希望遠行的目的地進行闡述,對自己的遠行進行各種想象,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或者寫出短文。這樣從學生的內心想法出發,容易吸引學生課堂的專注力,有助于獲得學生的認同,而這就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有可能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于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我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應該說才是有效性的教學。
有的老師把“互動”理解為單純的課堂熱鬧程度,理解為師生之間簡單的有問有答,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有的老師一個問題提出來就馬上發動學生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實際上除了少數能力強的同學外,大部分同學都沒有來得及思考,甚至根本就來不及閱讀文本,就不得不瞎跟著“熱鬧”起來了。一堂課的大量時間都耗在了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追求表象熱鬧的討論上了。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空空洞洞。這樣的討論是流于形式的,這樣的互動是浮于表面的作“秀”。有的老師脫離文本,標新立異,讓無效互動充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