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隴南 742500)
中國音樂史是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必修課。該課程屬于音樂理論課程,在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課程主要闡述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概況及各個歷史時期音樂的時代特征、音樂現象與藝術成就。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主貌和中國悠久燦爛的音樂文化發展歷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不同時期、不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增長感性知識,擴大藝術視野。
筆者從事中國音樂史教學工作已有五六年的時間,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發現該課程的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啞巴音樂史”這是多年來中國音樂史被冠以的另一個名字,由于年代久遠,古代音樂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的音像資料稀少,教師講授過程中往往也只能照本宣科,理論性和歷史性的東西太多,導致學生普遍具有枯燥厭倦情緒。
(二)教學手段單一。中國音樂史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為教師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等,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往往會陷入機械的理論灌輸,而且始終掌握著課堂的全部節奏,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時間。
(三)考核機制僵化死板。以傳統的期末試卷考試方式為主,缺乏新意,很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用心,只需要在考試前死記硬背下教師所劃的重難點,便可順利通過考試,拿到學分。這樣,所謂的考試毫無意義。
(四)課程重視度不夠。幾乎每所大學的音樂學院注重的都是學生技能類的提升和發展,各種技能型的比賽,各種音樂會,很少聽到用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去衡量一位音樂生的專業素養。學科的重視度不夠,教師和學生意識不到該門課程的重要性。
鑒于上述問題,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中國音樂史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改革措施:
中國音樂史的課程內容囊括中國幾千年的音樂文化,要想在短短的一學期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所有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史教學時,可先用一兩節課的時間多了解學生,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出備注,利用有限的時間,有的放矢。其次,教師應將所用教材內容了然于心,抓住每一章節的重難點,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安排重新進行整合,可將史論的部分分成不同的專題進行講解。最后,授課教師應具有對該課程的前瞻性和敏銳性,目前各師范類院校選用的中國音樂史教材基本都是包括古代和近代兩部分,很少提及我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情況,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古代、近代、現代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整合教材時考慮到學生未來專業發展的需求。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在教學模式上多下功夫。
1.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技術
中國音樂史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遠,留存的音響實物都是非常稀少的,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備課時多下功夫,盡可能多的搜集相關的資料,合理使用多媒體,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影響。例如,筆者在教授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時,通過中央電視臺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節目中對賈湖骨笛的深入講解,組織學生觀看完二十多分鐘的視頻,不僅了解了賈湖骨笛的形制,同時還讀懂了這件樂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價值所在。
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史論的東西講解起來難免陷入枯燥乏味,如果很好的融入實踐,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其中,勢必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古代音樂史中涉及許多經典的古詩詞,以漢樂府《江南》為例,筆者讓學生為其譜曲,后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彈唱,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加深了對作品的印象。戲曲這一節中,班里學生全部來自甘肅,大西北的孩子當然對秦腔情有獨鐘,會唱幾段的學生不在少數,那自然就可以舉行一場小型的秦腔經典片段匯報會,通過活動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戲曲唱腔、戲曲行當、戲曲伴奏樂器等知識。
講到西周時期的“八音”分類法,讓學生清楚面白的掌握各種樂器形制及發音原理后,會布置給學生自己制作一件小樂器的任務,利用身邊的資源,自己通過手機、電腦觀看樂器制作過程,后教師進行檢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非常好。
前文已經提到以往的考核方式太過死板僵化,百分之七十的卷面成績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平時表現的重要性,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模式,這是教師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在這個環節,教師應該本著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并重的原則進行評定,盡可能做到對每一位學生都客觀公正的評價。首先,降低期末考試所占的比重,可從百分之七十降至百分之六十,平時成績按百分之四十計算。這百分之四十應該注重細節,盡可能做到全面、多元化,結合實踐及平時討論的評定,激勵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
總之,中國音樂史是音樂學專業中重要又特殊的一門課程,如何上好這一門課,除了教師的努力和生的配合外,還需要院系領導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明確該學科的價值,進一步增強授課教師的歸屬感。綜合全面的分析該學科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音樂史教學活動積極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