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秦 迪 陳 乾
(1.中國共產黨長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吉林 長春 130103;2.吉林集成律師事務所,吉林 長春 130000)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依法治國逐漸被確立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經歷了長久和艱苦的探索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屬性就是依法治國,不僅順應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時不斷成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并逐步提高我國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1]
經過黨的幾代領導人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和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深化建設,形成了科學系統的和較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理論體系的形成離不開幾代領導人的偉大思想,從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過程中,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毛澤東思想,它根據中國實際國情進行科學的分析考察和總結,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戰略思想,并從中得出有利于中國發展的方針政策。鄧小平總結歷史的經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發展路線,同時也強調了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問題要以法制手段解決,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建立提供了思路。鄧小平強調經濟活動法制化,一方面努力適應經濟建設,另一方面構制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呼應的法制體系。并總結出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建設的精神。[2]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并載入憲法,根據基本方略的精神,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第四代領導集體繼續將依法治國作為目標,不僅對依法治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并將認真貫徹落實憲法實施、全面準確樹立法治理念,充實和豐富依法治國的理論體系,逐漸發力以依法治國的深化落實力度。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今天,形成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深刻而又科學的論述了依法治國,突出其重要性,要求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讓依法治國深入人心,并與經濟發展進行有機統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過長期艱難地對中國特色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過程進行探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全面地剖析了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規律和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特點,總結出了對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的能夠促進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寶貴經驗,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重大舉措,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性成就。[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離不開法治和文化的融合和互動,充分挖掘社會主義法治的文化色彩,形成法治文化,起到引領和促進傳播法律的作用,使法治深入人民內心深處,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基礎上,做到全民守法。又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源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不斷吸收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繼承和創新,并不斷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優點于一身,是具有規范性、民主性、平等性和公正性的一種文化,并逐漸上升為一種思維方式,法治文化成為當今中國發展和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也是治國理政的優秀經驗。法治文化符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通過普法宣傳教育可以培養公民社會主義法治精
神,提升公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最重要的力量來源,依法治國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獲得實現,所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要高舉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旗幟,重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宣傳,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律的指引作用才能真正體現,才能開出法治之花,依法治國才不會只是一個口號。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然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依法治國是堅持道路的應有之義。根據我們黨提出并實踐依法治國的歷史軌跡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總結和提出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要堅持道路自信,既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更不能脫離國情、超越階段。依法治國的經驗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從深化改革中獲取動力,同世界接軌,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融為一體,全面發展。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長期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更加平穩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完善的理論來源于深入的實踐,而根據實踐的深入進行,又可以回頭完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領導人民在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依據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觀點和方法的指導,立足現階段我國國情和社會建設的歷史使命,借鑒世界法治文明的精華,反思不足,打破思想桎梏,不斷地挖掘理論層面的深度,提升思維的廣度。法治理論為法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頂層的支持,一方面為發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指明了具體的發展方向,同時作為思想武器,加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從提出到成形,再到成熟,中國法治進程也在不斷推進、發展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為什么建設”“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了非常多建設性的科學的論斷,深刻剖析了新形勢下全面依法治國的面對的新問題,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最有效的方式,制度雖然有形,但形成無形形成的文化,會薪火相傳。一個國家法治是否昌明、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社會是否進步,人民是否安定和諧,這些都需要一個好的法治文化作為支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是我們黨高瞻遠矚的建設性思想和意見,要全面作為當前形勢下法治國的實踐和行動指南。[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服務于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建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其前提是要高度貫徹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成為建設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礎支撐。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靠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核心性和根本性。區別于靜態的法律體系,中國特色法治體系是動態的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監督多個層面的法律體系。這些要素決定了建設法治體系的復雜性,越是要求完備就更加需要艱苦的探索和努力。未來的法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在充分吸收現階段的優秀治國理政經驗的基礎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更將其作為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階段,堅持建設依法治國道路,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改革開放不覺已經四十周年,這是極不平凡的四十年,這期間建設依法治國的道路從模糊到明晰,再到成為體系和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回顧改革開放依法治國的偉大歷程,總結依法治國道路的有益經驗和嘗試,在探索和實踐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明確依法治國,并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隨著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有序推進和發展,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國家各項工作都走上法治道路,是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的可喜成果。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以全新的形式、更高的目標,持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