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濤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17)
(一)實驗法
將所選運動員分為兩隊,運動員共計20名(每隊各10名),然后再隨機確定一個為實驗組,另一個為對照組。實驗組針對反手高遠球技術動作,在前期以無球的反手高遠球揮拍為主,中期進行尋找擊球點為主的不發力擊球練習,后期再進行多球的完整動作發力練習;對照組針對手腕力量的控制,前期以反手高遠球動作擊球時展腕發力的多球練習為主,中期結合完整反手高遠球動作尋找擊球點,后期進行反手高遠球完整動作的多球練習。
1.實驗因素控制
所選運動員均為高中在校男生,且均未接受過反手高遠球訓練;教學中嚴格實施所設置的實驗程序,在進行測試時由一名羽毛球教練監督;對統計數據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實驗測量指標
反手擊后場高遠球技術考核指標;測試選用標準的羽毛球,測試者站在本方雙打前發球線,擊過對面場地雙打后發球線,測試者必須達到這個要求才視為有效,每人擊打20球,每球1分,總分20分。
(一)將所選20名運動員分為兩組,分別進行第一階段反手高遠球練習,實驗組運動員進行的反手高遠球揮拍練習;對照組運動員針對手腕力量的控制練習,很快掌握動作后,運動員互相擲球開始多球練習。
(二)兩隊運動員分別進入第二階段練習,實驗組運動員互相擲球,結合完整動作在不發力的情況下,運用多球練習反復尋找擊球點;對照組運動員開始結合完整反手高遠球動作進行練習。
(三)兩隊運動員分別進入第三階段練習,實驗組運動員開始進行多球發力練習;對照組運動員也進行完整揮拍動作多球發力練習。

表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擊高遠球得分的差異顯著性比較
將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選定兩組的得分平均值做差進行t假設檢驗。提出原假設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得分均值x無顯著差別,備擇假設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別。對兩組得分均值差進行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兩總體t檢驗。查表知顯著性水平為0.05,自由度為18的t值為1.7341,且由兩組均值差做出的t值為0.958<1.7341。故接受原假設,可以認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二者的差異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反手高遠球得分的差異顯著性比較
對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得分平均數進行比較,選定實驗前后的得分平均值做差進行t假設檢驗。提出原假設為:實驗前后實驗組的平均得分x無顯著差別,備擇假設為:實驗后實驗組的得分均值顯著高于實驗前實驗組的得分均值。對實驗前后得分均值差進行顯著性水平為0.05的兩總體t檢驗。查表知顯著性水平為0.05,自由度為18的t值為1.7341,且由兩均值差做出的t值為17.238>1.7341。故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可以認為實驗后實驗組的得分均值顯著高于實驗前實驗組的得分均值,說明經過教學后,實驗組的運動員反手高遠球技術顯著提高。
(一)結論
兩種訓練方法在相同時間內通過對技術動作,發力練習前后的調整,做出了較明顯的比對,以基本技術動作為基礎練習,多球的發力練習為后期練習的訓練方法,在相同的訓練時間內,明顯好于以發力練習為基礎練習,發力結合完整技術動作為后期練習的訓練方法。
(二)建議
在今后的反手后場高遠球訓練中,特別是針對基礎練習者的訓練,前期應當多以無球的基本動作揮拍為主,在基本動作完整定性的前提下,再做尋找擊球點的不發力練習,這兩項基本功完成較好的前提下,再進行多球發力練習就會提高訓練效率,同時提高擊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