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我國自從1978年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四十年以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1978年共有6.35萬人參加研究生考試,當年共錄取碩士研究生1.07萬人,2016年共有177萬人報名參加考試,共錄取碩士研究生51.7萬人,2017年參加研究生報名考試的人數更是達到201萬人。與此同時,研究生招生培養政策發生了變化,從2014年開始,中國研究生教育開始實行收費制度,研究生的年齡組成結構也在發生改變,90后成為研究生的主力軍,與在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70后、80后不同,90后有他自身的特點,新時代、新政策下如何結合90后的自身特點探索研究生新的培養模式已經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
90后出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成果的初顯期。與70后和80后相比,90后的物質、精神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長們也十分重視90后的成長,給孩子最優越的生活、最好的營養、最好的教育……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通過胎教來教育孩子;出生后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早早地給孩子上早教班;上學后,家長們又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來培養他們的才藝……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心理期盼使得90后的智商得到較早地開發,從而讓人感覺90后與70后、80后時期同齡的小孩相比看起來更加“聰明”。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的發明預示著社會步入信息化時代,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相比信息社會更加注重智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進入21世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與此同時,信息化對90后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1]。隨著信息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90后可以通過網絡快速接觸和了解任何他們想獲得的知識,同時也可以看到當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新事物、正在出現的新問題、正在討論的新熱點、正在研究的新成果……從微型計算機到筆記本電腦再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影響著90后的解釋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他們理論和觀念的不斷地“更新換代”。久而久之,90后就變得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別強,更易接受新理論和新觀念,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思維活躍多變,學習模仿能力變得更為突出。
但是同時,受網絡等因素的影響,90后個性突出,網絡上的一些暴力、色情、極端等不良信息,影響著90后的成長。久而久之,90后會產生主觀性強、性格易沖動,思考問題易極端等心理現象。
在高“智商”的同時發現,90后在“情商”方面略顯不足,具體體現在人際交往、情緒控制、情感交流、團隊合作等方面。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很多家長長期奔波在外忙于事業,將孩子交給家里長輩撫養或者直接將孩子寄宿學校,重視孩子在物質層次的滿足多于對孩子精神層面上的關懷,從而導致部分90后孩子們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別人交往等現象。與此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心理也應該越發成熟,但是90后的心理卻顯得不那么成熟。相反,他們的心靈更容易受傷,主要表現在經不住誘惑、經不住打擊、經不起失敗等。
90后大都是獨生子女,與70后、80后有許多“兄妹”不一樣,獨生子女在他們的生活、學習中則更具有獨立性,自我意識較為突出。他們關心時事,對熱點話題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做事喜歡特立獨行,在處理問題方面也有著自己的一套法則。所以,與70后、80后相比,90后的青春期更加叛逆、更易叛逆。但是處事方面的獨立并不代表經濟方面的獨立,很多90后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賴自己的父母,在就業找工作方面仍需要依賴父母的人際關系來尋找出路[1],從而導致社會上“富二代”、“官二代”負面新聞頻出。所以,90后依然存在著對父母過度依賴的心理。
90后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使得他們在做事和處理問題時特立獨行,盡管有時這些特立獨行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是在絕大數情況下是不可取的。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學科科研能力的培養。2013年開始,90后逐漸成為研究生群體的主力軍,2014年開始,中國研究生教育開始實施收費制度,2015年開始,第一批90后研究生也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但是90后研究生的培養還是面臨著很多問題。
與70、80后研究生相比,90后研究生的讀研動機則變得更加“現實”,期望通過研究生學歷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算他們考上了研究生但如果已找到相對滿意和穩定的工作,他們仍然會放棄讀研而選擇就業。
不同的價值取向,不一樣的人生追求,使得大部分90后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學習態度不端正,經常會出現逃課或者課上玩手機的現象;學習缺乏主動性,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斷地敷衍老師、敷衍自己,還總是抱著投機心理去學習,只求能夠順利拿證畢業。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積極向上的精神意識能夠促進人的成長,幫助人走向成功,消極落后的精神意識則會使人退步,甚至會讓人誤入歧途?!皯B度決定一切”,科研道路上也同樣適用。90后研究生治學態度的不端正,說小了是學業容易出現掛科,說大則會導致學術不端??茖W不容許出現誤差,這就要求研究生在進行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求實、求真的治學態度。
90后研究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大都從小嬌生慣養,使得這批90后研究生做事隨心所欲,缺乏責任心,在科研上就容易出現數據造假、論文抄襲、學術成果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2]。
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擴招使得許多研究生導師同時指導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就直接導致研究生導師不能夠很好地照顧全所有的學生。進而讓研究生感覺自己處于“放養”狀態,有的甚至會“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同時,研究生導師大都重視自己的科研項目,要求學生一切都圍繞他的科研項目“轉”,忽略了學生的自身感受。尤其是忽略了對研究生心理上的指導,90后的研究生心靈相對脆弱,抗壓能力差,繁重的科研項目勢必會給研究生心理上的壓力。
近些年來,“高智商犯罪”頻發,擁有高學歷但是“心術不正”道德水平敗壞,這無論對自身還是對社會都是一個“危險品”。教育目的在于“成人”和“成才”,他們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教育過程中兩者都要抓。
筆者認為,“成才”很重要但是“成人”更重要,在研究生的教育實踐中,尤其是90后研究生的教育,關鍵是要把“成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成才”教育中,把“育人”思想有機地灌輸到“教學”中,做到“德育”與“智育”兼備,做到“成人”與“成才”并舉。
研究生管理不再是也不能是本科那樣的“人盯人”式管理,研究生管理應該更多采用“區域盯人”式管理。
首先,管要靠制度?!皼]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制度去管理約束研究生。當然,管理者和研究生應該共同成為制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新環境下,應該給90后研究生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其次,管不如理。“以理服人”,用道理跟90后研究生進行交流溝通,也讓他們感到“道理”的重要性,讓他們逐漸學會“以理服人,用理交流”。
再者,理不如導。“循循善誘”,學會用思想、用行動去引導90后研究生,導師對他們科研進行指導的同時也要善于對他們進行心理和思想進行引導,將“聰明”用到正道上。
學校應該圍繞研究生積極開展貼近研究生的學術交流活動。學校可以以學院、班級、專業以及黨支部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借助活動讓同學之間能夠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同時,邀請各領域的名師專家來學校開設學術講座,借助講座平臺給研究生提供一個與“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幫助研究生培養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當然,也可以充分挖掘身邊的優秀研究生,發揮榜樣作用,與其他研究生開展學習交流會,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經驗,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高校在重視培養科研人才的同時應該重視對研究生“情商”的培養,在課余可以舉辦一些戶外素質拓展活動、團體活動、文藝活動、體育競賽等,創新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來吸引和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為90后研究生提供一個交流、放松的平臺,這樣有利于提高90后研究生的心理素質和集體意識,有利于促進研究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同時也有助于幫助他們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你我他”的朋友圈。
根據研究生的學習定位,研究生導師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導”:引導研究生了解本專業或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熟悉相關研究方法等;引導研究生自主進行創造性學習,把知識點、問題和研究相結合,使得研究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他們的學術品位和研究水平。90后研究生獨立性強,但缺乏集體意識,研究生階段導師對他們的引導則顯得尤為重要。
各高校應高度重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導師們的教學質量和道德素養,導師們應該秉著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思想,對研究生進行科研和心理的雙重指導。首先,研究生導師需要以身作則,導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其次,研究生導師應該和研究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并在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再者,研究生導師要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既要對學生進行科研、心理方面的指導,更要關心學生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目前正處于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全球一體化浪潮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也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價值觀。比如消費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等思潮,深刻影響著當代人尤其是90后年輕人,也讓學生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具功利色彩[3],“唯學歷”論正是這種功利主義在教育上的一種表現。
現在的研究生大都是“閉門造車”,“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等到研究生畢業時,研究生只略懂自己的研究生領域,而對其他領域其他知識一概不知,這種“獨才”或者“缺才”偏離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質。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高校應當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圈養”式變“放養”式?!胺硼B”模式就是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將學習的地方從封閉的課堂中轉變出來。學校可以設立校級課題立項,鼓勵學生自主申請課題,自主進行課題研究;也鼓勵學生個人或組團與政府、與企業、與個人簽訂各種科研項目。同時學校應當根據專業情況給學生減少不必要的課程,或者增設一些能夠給學生帶來啟發、與專業相關的課程,將更多的自由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想方設法給他們“漲學識”。
轉研究生“嚴進寬出”為“嚴進嚴出”。國外的研究生教育被稱為“精英教育”,而這種“精英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在一項或多項領域上的優秀人才和領導者。國內的“嚴進寬出”體系已經導致很多研究生名不副實[4],有些90后研究生通過畢業論文抄襲,研究成果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來謀求一張學歷證書。因此,高校對研究生畢業的考核應該嚴格把關,對其研究生期間的表現進行全面審查,讓研究生在漲學識、漲學歷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學品,這是對學生負責更是對社會對國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