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真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0715)
隨著世情、國情的不斷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是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的重大理論創新,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世情和國情發生著變化,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樣的兩個轉變首先體現為主要矛盾的“變”。
其一,“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要體現為人民對生活基礎層面即物質層面的需求,基于社會發展的現狀,當時對于人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是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現在面臨的將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是黨和國家正在做且已經基本實現的目標,伴隨著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人們對于基本物質文化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在此基礎上更需要獲得的是更高一層的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涵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美麗和諧的“美好生活”。
其二,我們當前的發展速度是飛快的,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相較于“落后的社會生產”的表述更加準確,更加符合現在的實際發展情況。一方面,用“不平衡不充分”替代“落后”,這樣就將發展方向更加指向了對“公平和效率”的偏重之上,“不平衡不充分”不等于“落后”,落后是整體上的靠后,而不平衡不充分是內部發展的問題,涵蓋發展速度、質量、效率、公平等重要范疇。另一方面,將“不平衡”置于“不充分”的前面,也就是說,“不平衡”的問題(體現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的不平衡,也體現在經濟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經濟與生態等方面的不平衡)比“不充分”的問題(指就人均發展水平來說,我們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國際排名依然靠后,以創新驅動、資源能源解決、生態環境良好等標準衡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更加突出和嚴峻,這也就為我們指明了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代表中國發展水平的變化,不代表我們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沒有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會變。因此,我國仍將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一定要牢牢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而不應超越歷史階段。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十九大報告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提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于此,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我們的前提,不應也不能隨意超越這一歷史階段。與此同時,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容和結構沒有改變,依然是由“需要方”(需要的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需要的內容涉及物質和文化等各方面,且這個需要具有動態性和攀升性)和“生產方”(相對于人們不斷增長的需要而言的如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性)構成。
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和“不變”的辯證關系,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特點。
社會主要矛盾的“不變”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客觀性以及我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務實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變化以及要求我們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只有堅持變與不變的有機統一,才能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發展好我們的國家,實現“強起來”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強調了我們黨在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以社會生產和發展狀況的變化為依據,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過程;以人民為中心,既堅持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是社會歷史的根本價值取向,又注重了人民在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上的主體作用。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彰顯了我們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