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中華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不斷演進,促進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書法始以傳遞信息的手段為人所用,書寫著漢民族的語言文字,在作為交流工具的基礎上,因漢字的獨特性質及毛筆的運用,書法在完成其傳遞信息的根本任務之后,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不僅是對文字符號的書寫,更是對文字內容深刻地表達。通過毛筆的豐富變化,將人的情感“物化”于紙上。書寫者通過書法傳遞著內心的感受,讀者由書法作品體會來自作者的深意,文字內容通過書法的形式增添了更豐富的內涵,書法的價值也由“工具”提升到了“藝術”層面。
就目前出土的古代書法墨跡來看,魏晉以前的“書法作品”多以實用性質的文書為主,并非為了賞玩或刻意展示的書寫,究其根本性質來看,還無法稱作是藝術品。公元五世紀之后,隨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興起,對書法的要求也由最基本的傳遞信息上升到了品鑒賞玩的高度。由此,書法如詩歌、繪畫一樣,成為藝術的一部分,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書法的“藝術性”可以說是由封建社會中的上層士族以及文人士大夫賦予,書法藝術也成為一項供給上層階級賞玩,用以豐富精神世界的活動。我們都知道“書者,心畫也”[1],那么這里的“心畫”指的是哪些人的心畫呢,是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心畫”嗎?顯然,書法藝術的受眾在古代無法惠及每個階層,這項藝術有著一定的“門檻”,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或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文人情懷,是無法享用這項藝術的。這里的“心畫”自然不包括下層的普通民眾,劉熙載甚至有言“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2],文人士大夫階層將“士氣”作為書法藝術的審美標準,無疑是將普通百姓拒之門外,試圖將書法打造成“精英的藝術”。
無論是上層的文人士族,還是底層的普通百姓,書法作為記錄傳遞信息的手段被廣泛使用,只要經過一定的練習,便可以熟練地運用書寫。但文人士族的書法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達其性情,形其哀樂”[3],而下層百姓則將書法融入到生活中,在賬簿、記功、文書、契約等需要書寫文字的地方,都可見到普通人用嫻熟的書法技巧,記錄著平凡的生活。在流傳至今的一些底層百姓所造石刻書法中不乏優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重皆有異態,構字緊密非常……”[4],康有為對底層百姓所書刻的作品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他的大力推崇,讓底層百姓的書法也有了值得品賞的“藝術氣息”。廣大的勞動人民是書法活動的參與者,改造者,這一歷史事實延續至今,時至今日,最廣泛的書法群體仍然是最普通的人民群眾,來自民間普通人的書法,始終是書法發展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于民間普通百姓的書法,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呼聲。1961年,郭紹虞提出“民間使用的文字”之說,認為新興的字體和書寫方式都是由民間無名書手或書家最先開始使用,在民間通行之后,上層士大夫加工完善,使之成為官方認可的書寫。1972年郭沫若啟用了“民間所流行的書法”這一概念,將民間的力量解釋為推書法發展的動力,文字也是因民間的統一使用,使得統治階級不得不“就范”。1977年金開誠使用“民間書法”的詞匯,對民間的書法形式高度評價,認為民間書法是突破和創新的代名詞,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大加贊賞。1979年郭紹虞對“人民群眾與書法藝術”有了新的界定,他認為在魏晉之后,書法家的涌現和個人風格流派的確立,群眾與書法的聯系,或說群眾對書法的影響變得愈來愈少。但他仍然強調人民群眾在書寫未成體系之前做出的的努力,以及對發展書法的物質材料做出的貢獻,重申了民間百姓對書法發展的積極意義。
古代的民間書法體現著底層百姓的創造力,印證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5]不難看出,幾位學者對民間書法的影響都抱著肯定的態度,認為民間書法為中國書法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在劃分“民間”的概念時,幾位學者籠統的將民間定義為“社會下層”是否準確?其中哪些人屬于推動書法發展的范疇呢?“民間書法”這一概念提出后,學界一直不乏反對之聲,1995年叢文俊發文提問,民間書法的書者,指的是哪些人?統治階級的官員獲罪后謫居民間,他們受過高等的教育,有著很高的知識水平,但他們的書法也能稱為民間書法嗎?自西周時,就有選用官員的書法測試,這種符合統治階級審美的民間書家,是否也能含括在內?“書法動力源于民間”又有著多少證據?[6]
可以肯定的是,對古代民間書法大加贊賞的學者未對“民間”這一概念進行完整的細分,籠統地將“非名家書法”都歸為民間書法,并將“民間書法”作為推動書法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正因“民間”是一個大范圍,其中既包括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人民,也包括受過教育甚至曾有過仕途經歷的人,那么到底是哪些人推動了書法的發展?艱苦奮斗的勞動人民能書刻出充滿“意趣”的書法,雖稚拙卻充滿大膽的想象,體現著“藝術創作”的精神;受過官方教育,系統學習過官方文字的百姓服務于統治階級,但他們也出身于民間,其書法更加符合統治者的審美,但因出身低微無法躋身于上層階級,他們始終也是民間的一份子,也是民間書法的締造者。無論是底層百姓,還是出身低微的官吏,抑或是其他百姓中的一員,他們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豐富著古代民間書法的內容,推動著書法的發展。
古代的“民間書法”到底能否稱作書法發展的“源動力”,我們還不能下定論,但封建社會底層百姓對書法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他們為書法發展提供了無數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這些都是書法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到了現代社會,封建社會的各種階層已不復存在,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書法被人民群眾所享有。與古代的“民間”相比,我們的民間范圍更加廣闊,覆蓋的人群也更為豐富,可以說,哪里有人民群眾,哪里就是民間,而當代的書法藝術、書法家、書法作品,也來自這廣泛的民間。
歷代著名的書法家多來自于文人士族階層,與底層百姓所生活的環境有著本質區別,他們所創造的書法藝術也帶著明顯的“精英階層”色彩,局限在小圈子里,對底層百姓豎起了屏障。但在今天,我們不再有所謂的“文人士大夫”,中國書法已經從傳統社會中的精英藝術變為現代社會中的大眾藝術,[7]每個人都有成為書法家的機會。參與書法這項藝術活動的人群豐富且多樣,其中主要由從事書法藝術工作的專業藝術家和廣大的書法愛好者構成,這兩大群體分布廣泛數量龐大,兼顧著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的使命。
從事書法藝術工作的專業藝術家或者說書法家,是現代社會書法藝術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比較完備的繼承了傳統技法,甚至可以做到“不亞古人”,當代書法家追求的“心境”與“學養”,不斷地向古人靠近,無論從外在形質還是內在精神上來看,當代書法家與古代書法家的目標保持了一致。“與古為徒”和對經典的學習一直是書法家群體恪守的準則,這是書法藝術創新的前提,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可能還有院校中學習書法專業的學生,他們所接受的專業教育,是為了培養書法工作者、書法藝術家而創辦的,“這是一種社會分工,受教育者必須負擔起為整個社會服務的責任”。[8]學習書法專業的學生們是未來書法藝術事業的接班人,是“書法家群體”的一部分。
書法家不是“文人士大夫”,他們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也是普通人,書法家的名號只不過是他們的社會分工。而另外一部分普通人,他們可能是工人、農民、老師、醫生等等參與不同社會工作的人,他們也享有喜愛書法的權利。與過去不同的是,我們的書寫工具不再是毛筆,日常的書寫被“硬筆”所取代,如果想要練習書法,需要特地準備時間和材料,這讓書法和普通人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書法無法像在古代一樣,能時刻伴隨著人們的日常書寫。書法藝術的愛好者如果不勤加練習,可能很難達到“享用”這門藝術的水平,這也是為什么不是所有的愛好者都能成為書法家的原因,他們都有自己本職的工作,無法在時間上或者心態上做好十足的準備,進行書法的練習、創作更需要科學的方法,提能夠達到“藝術”的水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需要提出的一點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代大不相同,人們的審美可能會用現代意義上的“藝術”來對書法作要求,如果沒有經過認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正確的實踐方法進行練習,很多愛好者可能會隨著自己的感覺“誤入歧途”。
無論是書法家還是普通的書法愛好者,都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在對待書法藝術的態度上,書法家和愛好者是一致的,他們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為了書法藝術的繼承與發揚。書法家以書法藝術工作為己任,在對傳統技法的掌握和書法藝術內涵的領悟上做了大量工作:日復一日的專業訓練,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努力尋求突破方法……從事書法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書法家需要付出的努力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想做一名書法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書法愛好者群體要比書法家群體廣泛的多,這一群體分布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有著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他們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書法藝術上投入著極大的熱情,或是為了追求“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9]的高妙之感,或是為體會“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10]的修身功效,書法藝術給他們帶來了更為豐富的生活體驗,充實了精神生活,為他們提高精神境界提供了路徑。我們不能否認,廣大愛好者同樣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他們也有著不斷進取,提高書寫技法和自身修養的愿望。
在進入現代社會后,書法作為日常書寫傳遞信息的功能已很難實現,想要像古人一樣“自然”地書寫,在實踐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即使是當今最優秀的書法家創作出的書法作品,也只能稱作“當代書法藝術”,今人的書法創作多是“有意的書寫”,是為了創造藝術作品而進行的書寫。當代書法家也在不斷地摸索,試圖真正深入到傳統書法的核心,還原古代書法中人與作品的結合。作為書法藝術的愛好者,也需要認識到這些復雜的問題。書法家和愛好者作為平等的兩大書法群體,不再有“文人士大夫”和底層百姓之間的地位隔閡,對弘揚發展書法藝術有著同等重要性。書法家群體應當利用自身的優勢,為愛好者提供指導,愛好者則需要對書法藝術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每年舉辦的“群眾書法篆刻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兩大群體的協作提供了方案。由書法家協會牽頭,面向廣大書法愛好者征集作品,并且規定只有“非書協會員”才能參加,這為愛好者們提供了更多也更為公允的機會。作品由書法家們進行評選,可以“入展”的作品說明基本
具備了書法藝術在技法和形式上的要求,而“入選”的作品則是同樣有著正確認識,但在技法等方面存在些許不足的創作,入選展覽亦一種認可和鼓舞,肯定了愛好者在書法藝術上所付出的努力。舉辦“群眾書法展”只是眾多辦法中的一個,還有更多的協作方式等待我們去實驗。書法家在學習初期,也是愛好者的一部分,愛好者通過不斷地努力,也有成為書法家的可能,這兩個群體之間有著剪不斷的聯系。
作為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主力軍,書法家群體和愛好者群體都是必不可少的,將兩個群體聯合起來,或能產生出新的動力。書法將繼續由普通人書寫下去,我們的共同努力必會將這門藝術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