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楊柳
(曲阜市委黨校,山東 曲阜 273100)
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吸收借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結合世情國情黨情形成的以人民為本的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審時度勢,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成為新時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法寶。
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是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項重要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凝聚著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政治智慧,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開展生動實踐的結果。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科學正確的理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民本理念三方面的學習和借鑒。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觀,是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縱覽習近平對于民本思想的相關論述,不難發現,他經常通過適當地引經據典,簡明扼要地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詩句,鞭策廣大領導干部要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態度,努力地做好民生工作;他還化用明代名臣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中“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苦”的名句,告誡領導干部要多到群眾中去了解民情,訪貧問苦。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觀的合理吸收與借鑒,使得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得以逐漸形成。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群眾觀。不論是在青年時期還是工作之后,習近平都十分重視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的論斷,是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要導向。在涉及國家建設、群眾利益的諸多講話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觀點的引述。例如,在《略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中,他引用了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許多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①又如,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習近平引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相關論點,闡述了要統籌全局,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劃經濟體制改革。②可以說,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持續、深入的研究,為習近平民本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中國歷屆領導集體的民本理念。“以人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曾就“以民為本”問題進行過系統論述。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總結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奠定了黨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根基。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評判標準。進入新世紀,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也始終將“為群眾謀福祉”作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些成果成為習近平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
理論源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個人的成長經歷和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為其民本思想的確立提供了寶貴資源。
十五歲那年,習近平到在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當知青,這段經歷成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后來他回憶道,“那時我幾乎那一年365天沒有歇著,除了生病。下雨刮風我在窯洞里跟他們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然后跟他們去放羊,什么活都干。”③這段與高原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成長經歷,使習近平逐漸了解到中國的民情,并由此確立起為人民謀福利的奮斗目標。從梁家河村的黨支部書記,河北正定縣委書記,到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寧德地委書記,福州市委書記,再到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豐富的從政經歷使他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群眾的冷暖疾苦,把握群眾的利益訴求,從而逐漸形成和確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
習近平以民為本思想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理論內涵,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民生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能否妥善解決好民生問題,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社會的和諧穩定。面對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兩級分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教育、醫療等資源分配不均等矛盾與問題,習近平強調,要把增進群眾福祉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大局出發,全面深化改革,把民生“蛋糕”做大、分好。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指出,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要能夠時刻將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作為從政為官的一面鏡子,不斷審視體制機制及政策規定,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要能夠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④言語間無不滲透著習近平總書記帶領13億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堅定信念。
“走馬看花不如駐馬看花,駐馬看花不如下馬看花。”⑤到基層中開展調查研究,不僅是我們黨實事求是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問題來源于客觀實際。不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腦子里不可能有正確的東西,爭論起來沒有個頭,問題也不能解決。”⑥只有以調查研究為基礎,深入群眾認真傾聽群眾呼聲,才能夠更好地幫助群眾解惑答疑。
習近平十分重視基層的調查研究工作,他多次強調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黨員領導干部能夠多到基層中去,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他認為,注重到基層中開展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中做好各項工作的“傳家寶”。領導干部只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才能做到實事求是,才能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決策,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中的失誤。
領導干部的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因而其一言一行都必須要接受群眾的監督。列寧認為,群眾應當有權為自己選舉負責的領導者,并且有權撤換他們,還應當有權了解和檢查他們活動的每一個細節。⑦毛澤東在同黃炎培談話時也指出,“只有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⑧因此,對于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在執政過程中重視人民群眾在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完善相應的群眾監督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變得尤為重要。
完善群眾監督機制要首先從思想入手,提高群眾的監督意識。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根據形勢的需求以多種形式培養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增強群眾的社會責任感,使之自覺行使監督權。其次,要在社會上營造出有利于群眾監督的良好氛圍。群眾的意見是一面鏡子。作為黨員干部,要能夠經常深入群眾,思想上、行動上同群眾保持一致,在群眾中樹立起親民、愛民形象,破除群眾思想上不愿監督、不敢監督的顧慮。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得黨的各項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面對困境,秉持“以人民為本”“群眾利益至上”的理念和原則開展工作,集合全體人民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就有可能使我們的工作由被動化為主動,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向前。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在新形勢下以民本思想為指導,重視并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觀為基礎,通過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共產黨民本理念的理解與把握,結合具體國情,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成為全黨的行動指南,對于推進黨的事業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注 釋:
①習近平.略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9):4.
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4.
③田明釗.試析習近平的群眾觀.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1):11.
④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6.77.
⑤《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4.
⑥《彭真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8.
⑦《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4.
⑧高新民,鄒國慶,等編.今天我們怎樣走群眾路線.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