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炫屹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長期以來,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態度,蘇共理論與國情、時代、現實嚴重脫節,無法回答和解決現實中提出的問題。從表面上看,馬列主義得到了堅持,但在實際中蘇共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二戰后,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各種改革思路和建議。例如,在政治體制上,提出擴大黨內民主、實現社會生活民主化的問題,提出了差別選舉和干部輪換制度。在經濟建設方面,建議實行分權制,將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制或合作性股份制企業,加強經濟核算。但這些想法和建議均被蘇共中央拒絕采納。
以高級領導干部為代表的蘇聯社會精英階層,背離了群眾,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形成了特權階層,是蘇共失去政權、失去民心的關鍵。半個多世紀以來,曾經在人民支持下取得全國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黨與人民的關系日漸疏遠,在廣大群眾還在為獲取生活必需品而絞盡腦汁時,特權階層卻在交通、購物、住房、出國等方面享有待遇,資料統計,這一階層連其親屬人數占到全國人口的1.5%。八一九事件發生后,夜色中的莫斯科無名烈士墓前寥寥數人,沒有人示威,也沒有來自雙方派別的激烈辯論,人民坐視著曾經紅極一時的蘇維埃帝國崩塌而無動于衷,對蘇共的感情變得空前的冰冷。蘇共對群眾路線的背離,導致了人民與執政黨之間關系的割裂與隔絕,使得蘇共不能及時適應人民的新要求,時代的新變化,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針對性反應,最終為歷史所拋棄。
二戰結束后,隨著戰后環境的日益寬松,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為了滿足一個完全獨立于外部世界的消費體系中特權官僚階層的需要,并對社會其他方面保持秘密,蘇共及國家的行政機關開始脫離人民搞特殊,干部有了“爬起來”的意識。絕大多數干部怕失去特權,把自己提升到特權階級看得比為群眾做事更重要。就黨的制度而言,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任用制度是正式選舉。從本質上講,黨和政府干部的晉升,主要是由上級領導的意見決定的,普通干部群眾很難發揮作用。這種制度的實行帶來的后果往往是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干部不向人民負責,只對上級負責,實質上只對個人晉升負責,這種只唯上,不唯實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極大損害了蘇共的威信,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是蘇共亡黨與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已經證明,無產階級政黨只有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緊緊依靠群眾,才能獲得政權,鞏固政權。實現人民的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根基與靈魂。如果黨聽不見來自群眾的意見與呼聲,就會喪失先進性,黨和群眾的關系會被破壞,黨的執政地位就會動搖甚至喪失。
黨內高度集權和黨內民主缺失,使權力從根本上喪失監督,是蘇共失敗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一直強調,為了防止執政黨成員從“社會公仆”轉變為“社會主人”,不僅要關注教育,更要著眼于構建真正的“公務員”永遠是“公仆”的現實體系。這一制度最重要的部分是對所有權力機關和公職人員實行密切的監督。十月革命后,列寧堅持無產階級民主原則,堅持實踐這一做法。遺憾的是,列寧去世后,由于蘇聯共產黨的高度集權制度,黨內民主空氣薄弱,在干部任用問題上,“直接任用”的任命制度已成為蘇聯干部任用的唯一形式。與此同時,蘇聯共產黨的監督制度也逐漸弱化甚至完全流于形式,沒有任何組織、任何人能夠對黨的領導實行真正的監督,斯大林犯下的嚴重錯誤之所以長期不受阻止、沒有得到及時糾正與這一點有著直接關系。這種高度集中的權力與權力監督制度的羸弱并行,產生了兩個惡果:一是造成了各級領導干部從中央到地方的塌方式腐敗,形成一個高于人民,只關心個人權力的官僚群體;二是領導干部犯了錯誤,很難及時被發現和糾正。這一尖銳事實告訴我們,領導體制問題與黨、國家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與關注。
我國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關鍵是制度的現代化,權力只有在制度的軌道上運行才能更好地發揮權力本身的作用。作為與曾經蘇共意識形態相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有必要更多汲取蘇共在制度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及時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得到鞏固與發展,保持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