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瑩 李 靜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位于領導地位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而有目的的對人們施以意識形態的影響,來改變人們的思想進而指導被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1]它不僅要將人們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行為等問題解釋清楚,還必須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問題解釋清楚。
“思想政治的作用,一方面是把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觀念、原則灌輸到教育對象的頭腦中,亦即把這些觀念原則由社會傳遞給個人,由社會意識轉化為個人意識,成為個人內心的需要,內心的立法。另一方面,是展開與對立或異見的思想政治觀念和原則的斗爭,抵制其影響,以占領思想陣地。”[2]因此,對于個人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化的再造過程,它規范著人的精神面貌,引導人的政治方向,在整個社會教育中居主導地位。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是:著力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使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4]在我國,就是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是思想政治素質最根本的核心。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方向,堅持以當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始終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養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主旋律。新形勢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物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培育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在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它既具有政治、道德、社會認知、自我認知的導向作用,有可以把科學文化知識、心理健康教育,身體健康教育的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健全的心理、錘煉堅強的意志,鍛煉健康的體魄,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培育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
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的潛移默化的重要性。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無處不在的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既包括風景優美、人為氛圍濃厚的建筑設施、綠化場所、活動場地等物質方面的環境,也包含與教學緊緊掛鉤的學術報告、多彩多姿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充滿謙讓、和諧、仁愛的人際氛圍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環境。優美的物質環境具有直觀的滲透性教育,無處不在的影響著學生的形象思維;良好的精神及人文文化環境影響著學生的理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從直觀到理性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素質,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質。
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學生品德形成中起主體作用。只有受教育者自己發自內心的要求進步、愿意奮發學習、渴望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才會學有所得,提升道德素養,從而不斷地改變自我,完善自己。老師們在教育教學工過程中,要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逐步提高學生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教育能力,運用身邊先進人物的事跡,來不斷激發學生們的創造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完成教育的雙向互動,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提升。
經研究發現,健康的狀態下的個體心理才最易于適應社會,才可能與社會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會需求的品質。目前,社會現實問題中不可避免的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已出現。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培育優良的心理品質,努力使他們以樂觀向上的態度,正確的認識社會、客觀的評價自己,有正確的善惡觀;有耐挫性和積極適應環境力,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很好地成立各種各種利益關系,不斷增強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社會道德品質,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