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宇
(南京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4)
近年來,南京市提出多項舉措,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圍繞創新名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本文以南京市為例,分析了當前制約科教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瓶頸問題,并提出了有關對策建議。
2012年以來,南京市各高校教學科研總人數、研究和發展總人數以及科技經費投入總額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產業結構方面,南京市第一產業占據2.3%,第二產業占據38%,第三產業占據59.7%。2017年,南京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總量11715.1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1103元,位列全國第三位。近年來,南京市大力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僅2018年1-5月,南京新登記科技創新企業達10066家,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13.9萬人,科教與產業融合潛力巨大。
共建載體平臺的數量上,目前南京市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與在寧共建平臺載體100多個。其中,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金陵科技學院分別達到11、10和12個;共建合作平臺的類型上,工程技術研究、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以及大學科技園在整個合作載體的類型中分別占總合作平臺種類的24%、17%和16%;平臺的共建方式上,校地共建占據共建平臺載體的主流,共約50個校地共建的載體平臺。
從2012年到2016年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轉讓數量呈現較大的波動;2012至2017年高校專利運營量占南京市專利運營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南京高校失效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占35.43%,其中發明專利的失效率接近三分之一,實用新型專利的失效率接近二分之一。
科技成果往往由科研團隊或者幾代科研人員完成,因為知識的隱形性,科研人員貢獻不好分割,影響了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以論文為主體的高??蒲腥藛T的績效考評和職稱評定制度制約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規模和數量。從整個高校運行的評價體系來看,目前高?,F行的績效考評、職稱評定政策都重點強調學術論文而對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轉化水平關注不足,導致廣大高??萍汲晒D化主體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轉化水平。
從事技術轉移的人員由于人事管理的原因許多都屬于兼職,難以完全勝任技術成果轉移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轉換的知識產權領域,大的政策都已經出臺,但缺乏一些能夠落地的細節,規范化的交易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的科技投入體制重視基礎研究多于開發研究,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運作、從業人員的培養及引進、創新轉化平臺的建設、資產的價值及風險評估等都需要資金的投入,現階段各個環節資金投入不足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因素之一。
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教育部、科技部關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要求,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性作用。同時優化人才服務,在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以優化的政務環境推動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
地方政府開展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試點和科研經費的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完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企業,依規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其潛力。
地方政府應大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成立高新園區,圍繞城市主導產業,建立“一區一特色”發展格局,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創新要素集中集聚。在此基礎上,高起點布局、精準化對接,推動全市科教產業融合發展。
資本是推動科教與產業融合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地方政府應搭建對接平臺,構筑資本與產業對接的橋梁,通過設立政府補助、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合理、有效的融資活動,促進高校的科技資源落地轉化,帶動整個地區產業進入良性發展。
當前,產教融合發展仍然存在體制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應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整合地方創新資源,打通科技成果的轉移通道。同時,充分發揮資本投向的帶動作用,推動科教與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