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璇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汲取國外創新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提出的新興人才培養方式,既符合當前我國創新型國家構建的需要,又為日后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與思路,主要目標在于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思想、綜合素能較高的新型人才,在于對學生創造力與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方面,構建的主要原則在于能夠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釋放。構建這種模式,既要考慮到培養的創新人才對于我國經濟社會整體的發展訴求,同時也要很好的尊重學生的發展個性,不打壓個性的培養;最終使學生不僅能夠在各方面綜合素質上滿足社會發展,同時能夠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體現和應用。
著名的劉教授曾指出,當前我國對創新教育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當前主要呈現出比較重復的層面。同時很多的學者教授也對當前我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各自持有不同的觀點;培養創新人才不是一個口號,并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形式化的實踐形式的活動,而是要理論結合實際,形成系統化,完整化的創新教育理論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加強校際交流,不斷形成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理念、新型的教學方式、創新平臺等一系列內容。理論學習和把控是進行人才培養的基礎,只有不斷的完善人才培養的理論建設,才能更好的將其應用于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常在高校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于對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僅僅局限于其理論層面,沒有很好的將其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同時進行創新培養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由于學生的自信心不足、意識不夠、受益較少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創新教育中,對于教師的培養也不是十分充足,使得創新人才培養出現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我國由于國情、人口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導致對我國學生的培養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創新意識相對較差,各個階段對于創新意識教育的銜接相對較差,學生在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方面能力較為缺乏,盡管很多高校制定很多創新教育課程,但由于基礎不堅固,使得很難全面培養創新性人才。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作用,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高校中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長期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培養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較為忽視,過于重視對知識的傳遞,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教師的專業性的建設。我國應當轉變其培養的思想,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先進國家學習,如新西蘭的梅西大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特色發展。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天性和內需及自我價值實現。我國可以借鑒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不單注重對知識的傳遞,還應重視培養學生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使之從“考試機器”轉變為有個性的會創新的專業人才。
由創新型人才的概念可以看出,除了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只有取得了創新成果才能稱之為創新型人才。將一個創新的想法由設想轉化為成果,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其次,采用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型師資隊伍的關鍵。一方面,改革與完善教師培育體系,向定向與非定向相結合,多元化、開放化培養模式改進,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加強產學合作,通過頂崗實踐、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等,不斷提高教師對問題的發現思維和實踐創新的綜合素質,大力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
學習型組織主要強調,組織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得整個組織的成員有很好的學習氛圍,促進整體的組織學習。因此,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時,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保障機構,積極探索新的運行機制。不斷促進信息溝通交流的廣泛性,擴大受益學生的范圍,使得能在全校范圍內提倡人人創新,自覺加入創新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