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兵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以優質中華文化為根基,在歷史變遷、社會進步進程當中優質中華文化憑借自身的獨特魅力為中華民族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持。特別是在十九大背景之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多次重要場合闡釋弘揚、傳承優質中華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教書育人、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將優質中華文化融入其中,以便幫助優質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高校是我國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傳播知識、文化育人、促進發展為主要教育目標,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更應逐步成為傳承優質中華文化的基地之一。在大學學校文化建設中加強對優質中華文化的弘揚、傳承與發展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輻射功能、反哺功能,使得社會上的更多人們投身到優質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當中,這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加強傳統文化與大學學校文化建設融合是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有效增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底蘊,使得校園文化內涵朝著更為高層次的階段發展。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以傳承優質中華文化為目標,將校園環境建設看做是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質量的重要方式,逐步完善傳承優質中華文化的高校校園環境,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一方面,高校要結合自身空間環境的實際情況加以建設、開發和利用,如將優質中華文化融入學生公寓、體育館、足球場、實驗室等公共活動區域,并且將剪紙、民族服飾等優質中華文化元素布置于道路、廣場等地點,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師生、生生學習交流機制,構建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引導高校校園主體就優質中華文化進行深入交流與熱烈討論。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管理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并將其看做是大學學校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最大限度的彰顯高校管理者的信仰價值,積極迎合新形勢下文化傳承、弘揚與創新的時代要求,不斷提高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對此,高校管理者要積極轉變自身的管理理念,將與優質中華文化有關的理念逐步滲透、融入到校園管理服務活動當中,借助管理服務工作的開展與落實彰顯優質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程育人。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搭建繼承優質中華文化的校園文化傳播平臺,為優質中華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形式載體。一方面,在傳統校園傳播平臺之中繼承優質中華文化,如開設傳統文化的校園廣播節目、開辟弘揚優質中華文化的文化專欄、定期開展優質中華文化主體宣傳活動等,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優質中華文化的傳承實效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牢牢抓住當前“互聯網+”時代機遇,善于利用新媒體繼承優質中華文化,如微博、微信、QQ等網絡傳播手段,不斷擴展高校學生對優質中華文化的認知視野,營造繼承優質中華文化的網絡氛圍。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健全延續優質中華文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入手,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優質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繼承、延續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使得高校學生成為優質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
綜上所述,高校要自覺主動的承擔弘揚、傳承、延續優質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將其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依托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形式載體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嘗試。對此,高校要立足于弘揚、傳承優質中華文化的視角之下,并以此為目標逐步完善高校校園環境,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務體系,搭建校園傳播平臺,并進一步健全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優質中華文化與大學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