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思政部,遼寧 沈陽 110167)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愿景、新舉措。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穩步推進全面、多點改革,尤其注重改革重點領域和緊要環節,在全面改革的進程中,以習總書記為領導的黨中央,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其中習總書記改革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不斷促進國家發展走上新臺階起關鍵性作用,對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意義重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總書記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習總書記出生在革命家庭,在15歲的時候到陜西省梁家河大隊插隊七年,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種地、放羊、挑糞,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插隊的艱苦歲月使得習近平看到了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的艱辛疾苦,他曾回憶說:7年的插隊歲月,他收獲了兩點受益一生的東西,一是懂得了什么是實事求是,什么是群眾;二是培養了自身的自信心,正是因為這種實事求是和為人民辦實事的精神,才使得習近平總書記能夠心系人民疾苦,無論官多大、位多高,都深入到群眾中體察民情,履行了中國共產黨深入到群眾之中,始終代表群眾利益,依靠群眾發展的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表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使得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所以習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新思想。
我黨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動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習總書記在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時,就提到“三大責任”,一是對民族的重大責任,二是對人民的重大責任,三是對黨的重大責任,這展現了一個領導人的責任擔當。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之際,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一步步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越居為對世界經濟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最終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國夢如何實現,從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我們深刻領會到能使中國站起來的只有社會主義,能促使中國欣欣向榮的只有改革開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勢在必行。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為了更好更全面地推進改革進程,在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基礎上,習總書記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一新征程的兩步同時也是改革的節點,從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0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個節點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的戰略安排,到那時國家治理將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全面深化改革和兩個節點相融合,根據本國國情選擇自己的改革之路,不斷拓展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協同推進各項改革穩步前進。
習總書記說:“我們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逐步形成并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方略,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可以說是習近平改革思想的重心,它是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三個全面”是習總書記在2014年到福建考察時提出的,緊接著在一個月后的江蘇調研時“三個全面”上升到“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發展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動力,解決體制機制障礙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是規范社會秩序,全面從嚴治黨,要堅決處理黨內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