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委黨校,江西 上高 336400)
早在1988年12月,中央組織部就發布《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一文,目的是通過民主評議,對每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情況進行檢查。但在長期的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民主評議黨員中仍然存在黨員參與評議能力弱、相關制度措施滯后等問題,為更有效地發揮民主評議制度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的進行思考與研究。
在民主評議黨員中,對黨員實行一個籠統的標準,針對性不強,造成黨員對評議結果“不服氣”。針對這一問題,上高縣翰堂鎮對農村黨員進行了分類,細化考評標準,制定評議黨員“標尺”。
根據工作性質、各自特點,將農村黨員分為村組干部黨員、在家無職黨員、外出流動黨員和年老體弱黨員四個類別。其中,外出流動黨員是指流入到縣外半年以上的黨員;年老體弱黨員是指年齡在65周歲以上,或喪失勞動能力的黨員。通過推行該項工作,翰堂鎮摸清了黨員隊伍結構狀況,全鎮共有村組干部黨員71名、在家無職黨員172名、外出流動黨員65名,年老體弱黨員107名。
結合不同類型黨員實際,分別制定評議標準,比如村組干部黨員主要考評履職能力和廉潔自律能力,以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在家無職黨員主要考評配合村黨組織工作、團結村民、作用發揮等方面;外出流動黨員主要考評與黨組織保持聯系情況、匯報思想,積極為家鄉建設作貢獻,在外遵紀守法等方面;年老體弱黨員則主要考評管理家庭、教育子女、培養青年等。通過分類制定標準,改變了以往民主評議“一鍋煮”的情況,避免了評議的籠統性和隨意性。
把黨員要履行的基本義務、要發揮的作用,統一印制成“自評卡”發放給每位黨員。上高縣翰堂鎮流動黨員自評內容有“是否外出后與村黨組織主動保持聯系”,村組干部黨員自評內容有“為困難群眾代辦各類事務次數”。每個月黨員自評一次,每個季度由黨支部進行核實匯總,讓黨員在平時能經常反省、自我教育。實踐證明,該模式有效增強了農村黨員的黨性意識。現在,翰堂鎮村黨組織活動黨員參與率達85%以上,有142名在家無職黨員參與黨組織設崗定責,在帶領群眾致富、化解矛盾糾紛、聯系服務群眾等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以往民主評議農村黨員,對黨員的定性就是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不能測評出黨員身上的具體問題,并且只在黨內評議,群眾難有發言權,導致有些地方評議走過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為此,上高縣翰堂鎮在分類評議的基礎上,采取反向測評、開門評議的方式,公平公正對黨員定性。
按照農村黨員的分類,制定不同類別黨員的民主評議測評表。每半年召開一次黨員大會、群眾大會進行民主測評。民主測評采取反向測評方式進行,把黨員的考核標準轉化為不應該做的具體現象,比如“與鄰里關系不和諧,有打架相罵現象”、“不孝敬父母,有對老人不問不管的現象”等。這些指標都是黨員、群眾能知道、可了解的情況。翰堂鎮就有2名村干部黨員測評出“存在賭博現象”、4名在家無職黨員測評出“存在與村里唱反調現象”、“不支持村里公益事業,破壞村里基礎設施”等問題,被定為預警黨員。通過反向測評,黨組織能夠準確找到黨員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幫扶教育。
評議的全程讓群眾參與,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群眾測評選擇思想好品德好、在村里有說話管用有威信的群眾作為代表,人數按照不少于黨員總數的80%召集。黨支部參考三項情況,一是黨員平時記錄的現實表現,二是黨員自我評價,三是群眾民主反向測評,然后分合格、警示、不合格三個檔次,對黨員進行綜合評價,對確定“警示型”黨員,及時下發預警表,黨員如有異議,可申訴復查。通過黨員互評、群眾測評、支部綜合評定,比較準確地對黨員進行定性,真實地反映黨員的現實表現情況。讓群眾參與到評議黨員工作中去,黨員普遍感覺到壓力,不發揮先鋒作用,不為群眾做些實事,就不能贏得群眾信任,在評議中難過關。這種壓力,激發了農村黨
員為群眾辦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017年上半年,翰堂鎮黨員共為群眾代辦各類事務68件,主動調解矛盾糾紛136件,共與群眾結成102幫扶對子,幫助解決生產生活困難150余件。
以往評議工作中,基層黨組織存在重評議、輕幫教的現象,對不合格黨員的處理比較到位,但是對基本合格黨員幫教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有些基層黨組織書記出于“遮丑”和回避矛盾心理,不愿處置那些思想退化、作用弱化的黨員。為此,上高縣翰堂鎮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幫扶上,實行“即評即處”,凸顯警示教育作用。
對思想弱化、作用退化的黨員分三級預警,并明確規定了預警的啟動及相應的表現。比如,二級預警為民主反向測評中有兩項指標超過30%投票,違反支部考核2條標準,一級預警未整改到位的三種類型黨員。目前,上高縣翰堂鎮共評議出12名警示型黨員,實行預警管理對黨員的思想觸動很大,比如,全鎮有3名流動黨員,常年在外打工,回家也不與支部聯系。被定為預警黨員后,經家人通知,他們在下發預警表的一周之內就跟村支部書記打電話,匯報了在外的情況。
對每個級別的預警黨員落實具體幫教方案,安排人員幫扶,并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整改。上高縣委組織部對所有警示型黨員在第一時間下發了預警表,進行誡勉談話,安排了專人結對幫扶,翰堂鎮黨委舉辦了一期黨性教育培訓班;對二級預警黨員,鎮黨委主要領導多次談心、上門走訪,幫助解決思想、生活困難,做到關鍵時刻“拉一把”。比如,廣坪村的一名無職黨員,曾經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士,因為個人生活問題,近年來經常參與非正常上訪,該黨員被定為二級預警型黨員。鎮黨委書記與其結對幫扶,上門做思想工作,幫助解決生活困難,該同志感受到組織是在真心幫他,主動表示不再參與上訪,并簽訂保證書。
預警黨員在預警期結束以后,召集黨員開大會,對其整改情況要進行測評考核。測評的綜合評價“好”、“較好”、“一般”三項的得票數超過80%的,取消對其預警;沒有到達80%的,則進入下一個級別的預警或認定為不合格黨員。被認定為不合格黨員的,按照《黨章》和《黨的紀律處罰》等相關規定,進行嚴格處置。通過實行“即評即處”,讓廣大黨員知道黨組織推行預警管理是動真格,是真評、真議黨員,真幫、真處問題黨員,使黨員思想受到了深刻教育,對全體黨員起到了較好的警示作用,黨支部凝聚力得到增強,說話也更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