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文
(西北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9)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之一,為黨領導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價值遵循,進而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征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習近平經常稱自己是農民,是“黃土地的兒子”,把自己當做是勞動人民中的一員,這不僅是習近平深入農村與農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更是受到父母言傳身教及家庭氛圍的深刻影響。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開拓者之一,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習近平的血液里流淌著紅色基因。習仲勛經常教育習近平要做講團結和善于團結的人,要聯系群眾,為百姓著想。習近平在陜北覺得生活艱苦,難以堅持的時候,得到了姨姨姨夫的教誨,姨姨姨夫告訴他共產黨員能夠堅持斗爭,生存下來,就是依靠老鄉,所以要扎根農村,依靠群眾。正是在這種濃厚的革命家庭氛圍中,習近平才能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轉變思想觀念,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和農民打成一片,堅定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信念。
1969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到陜北插隊,經歷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四大關,從相對優越的城市生活逐漸適應艱苦的農村環境,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一起勞動生活,從剛來不會使用農具的城市青年到成為農村可以掙10個工分的壯勞力。在與最底層農民朝夕相處和勞動的過程中,習近平學會了做飯,使用農具,也了解了農村的土地和農作物的種植情況,真切感受到了農村的真實情況和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狀況,對我國復雜的國情有了更深的體會。這7年不僅培育了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也激發了他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
習近平從清華大學畢業以后,就到軍委辦公廳工作,沒過多久,他就主動申請下基層工作,他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能夠和人民群眾直接溝通,為人民群眾做一些實事。在正定的三年,他走遍了全縣的每一個村,走訪群眾,了解人民的實際困難,拜訪老干部,了解正定的更多信息,通過不斷的下鄉調研,認真聽取不同的聲音和思考總結,帶領正定人民摘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引進人才,因地制宜制定“半城郊型”經濟戰略,發展旅游業、農副業等舉措,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為正定的發展確定了長遠的方向。
習近平成為總書記以來,始終為人民代言,推進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實施了一大批惠民政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等多方面的舉措,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這些政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了人民最實際的問題。
習近平在梁家河當大隊書記的時候,不僅要解決鄰里糾紛,還要公平分配勞動物資等,這些事情要做到讓群眾滿意信服,很不容易。習近平能夠做到是因為他遇事講道理,不怕麻煩認真了解情況,每一件老百姓的小事他都放在心里。他帶領人民勞動的時候,總是自己勞動在前,吃苦在前,帶領大伙一股勁往前沖。他為梁家河建的第一個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煤短柴的問題,建設淤地壩,增加糧食產量,為解決村里的吃水問題打了一口井,還辦代銷店,種烤煙,搞河橋治理,他在梁家河當大隊書記的這期間,使這個貧困的小村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習近平去正定第一件事情就是通過走訪調查了解群眾的生活怎么樣,收入怎么樣,他了解到正定雖然糧食產量高,但老百姓卻很貧困,就向中央反映減征購的事,并迅速得到了解決,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還增加了收入。他為正定制定“人才九條”,吸引各地人才為正定發展建言獻策。提出對教師實行聘用制,落實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實施旅游興縣、工業興縣、發展農副產業等一系列舉措,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習近平為正定的制定的發展戰略,使正定的經濟發展進入快速軌道,他的規劃是長遠的,到現在都對正定發展起著指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他深知中國快速發展的背后還有一群在貧困線上掙扎的農民,因為他曾經就是一名農民,他最能夠理解農民,知道農民想什么,需要什么,所以鼓勵第一書記村官駐村,深入了解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做好詳細的登記再去分析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做到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新時代的新變化,強調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新時代的新要求是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人民的獲得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的時候,他的父親正遭受迫害,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在他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是淳樸的梁家河村民接納了他,關心他、愛護他、信任他。梁家河村民自己都吃不飽,卻從來沒有虧待過北京知青,總是把好東西分享給他們。正是在梁家河的這7年,讓習近平摘掉了“黑幫子弟”的帽子,銷毀了他的“黑材料”,他在梁家河入團、入黨,被推薦上大學。在7年同甘共苦的生活相處中,梁家河哺育和培養了習近平,給了他無私的關愛和幫助,同時習近平對梁家河村民也有著深厚的感激之情,他把老百姓當做自己的親人。他后來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是在農村變革的轉折時期去的正定,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推廣開來,搞平均主義分配,社員干活不積極,習近平主張試點搞大包干,充分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依靠人民推進農村改革。習近平善于向大家學習交流,不論是老同志,還是青年農民,他都虛心聽他們的建議想法來取長補短,拓展思路。他重視人才,想方設法引進人才來正定,借助專家的技術和專業知識,指導農民提高作物產量,推動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他尊重各行各業,發揮人民“術業有專攻”的特點,依靠人民群眾的才智來促進發展。
習近平從梁家河的大隊書記,到正定縣的縣委書記,再到我們黨的總書記,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始終不變的。他對人民的情感來自于對基層生活的真切體驗,對農村落后狀況和農民貧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對人民群眾對他的幫助照顧的真誠感激。梁家河的經歷讓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國最廣闊的土地上,扎在最廣闊的人民群眾基礎上。正定是習近平從政的起點,在這里,他用在農村積累的知識和工作經驗,去農村發揮優勢,把對人民的深厚感情運用到工作當中去。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根本就在于他對基層群眾和基層實際情況的了解。“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期習近平對“群眾路線”的傳承與發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依靠群眾求勝利”,要求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發揚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傳承好群眾路線的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