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秦皇島市撫寧區第一中學)
“問題意識”一詞最早見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著作——《關于思維科學》,它是用來描述直覺思維的形成過程的。“問題意識”,是個體在認識活動中,面對情境提供的已知條件發現問題,依據自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基礎對條件、未知的結論或已知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一種探究、懷疑、猜測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伴之以強烈的困惑、疑慮驅使認知主體積極思維,不斷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將思維逐步引入深處直至解決問題,并使之成為一個自覺的、有目的的過程。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助于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問題能夠促進思維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展開有目標的回憶、聯想、分析、試探。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的種子,一個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個問題,產生解決它的欲望,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夠更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有關的信息,提高對無關信息的抗干擾能力。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因
問題意識,也是主體意識的重要表現,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懷疑、探究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著調節、導向和促進主動學習的作用。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對持續進行有目標的思維探索活動具有明顯的激勵功能。良好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培養問題意識,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習方式的轉變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強調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體驗問題學習的過程中,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發現問題、探究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表達與交流愿望的產生,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和積極地解決問題。
(一)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讓學生會提出疑問。教學時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智力活動影響很大,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提出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是需要勇氣的,當學生提問時,教師專注的目光與神情,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視,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學生相信即使問題提的不恰當,得到的將是老師耐心的幫助與親切的關懷。
(二)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問題意識
問題的產生不能脫離情境,數學情境是指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情境。數學情境不僅能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也能為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數據。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多為學生創設有趣的、可探索的、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現實情境,以激勵學生探索為目標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并有意識地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逐步掌握全新的知識和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情境時,要優化設計問題的標準和原則。
1.創設問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素。教師要從材料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富有新意,使學生喜聞樂答。問題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有著直接關系。以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為切入點,為枯燥無味的知識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利用學生求知的好奇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帶著這樣一個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能夠就接下來的內容展開思考。
2.創設問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問題情境的啟發性不僅指問題的解答中包含著重要的數學原理,也在于這些問題或者能啟發學生把問題延伸、拓廣、擴充到一般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思考,發展自己思維的空間。
3.創設問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沖突性”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應該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其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使其思維處于高度自覺的主動狀態。
案例:在“等比中項”這個內容的教學時,為了強化學生對等比數列的“奇數項同號、偶數項同號”這個特點的認識,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教師給予否定后,很多學生一定處于一種“憤”的狀態,形成了強烈的認知沖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后,有的學生能夠判斷a3是正數,但是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即“悱”的狀態。這時教師適當的啟發與引導,學生便會猛然意識到,之前的解法錯在了哪里。大家都說“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這個問題情境,學生會非常“深刻”的理解并記住了等比數列“奇數項同號、偶數項同號”特點。
(三)適時評價引導,提升問題意識
心理學家杰姆士說:“人性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適時做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評價,是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在做評價時應堅持積極評價原則,尤其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其分析,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探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提問的熱情。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理解學生的差異,但并不是不加以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用賞識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給學生以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師首先需要具有問題意識,要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引領者、指導者、合作者。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是在數學教學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是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就一定會對數學教學實踐的發展和學生智力的開發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1]鄭毓信.“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J].數學教育學報,2009,(01).
[2]夏小剛,呂傳漢,汪秉彝.基于“提出問題”的數學教學實驗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8,(02).
[3]房壽高,吳星.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4]張奠宙,戴再平.中國數學教學中的“雙基”和開放題問題解決[J].數學教育學報,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