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洲隆
摘 要:將藝術教育融入幼兒科學教育,對科學教育的開展有著諸多積極的作用,它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加幼兒理解科學事物的表現形式,幫助幼兒認識簡單的科學原理,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同時有助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進行形象的記錄與表達。二者的有效結合是非常值得去探索和嘗試的。
關鍵詞: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結合;嘗試
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在體系上看似毫無關聯、互不相干,但實際上,它們可以做到有效整合、相輔相成。將藝術教育科學、合理地融入科學教育,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一、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科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藝術活動來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組織認識“車輪”時,孩子們通過操作對比,發現車輪表面花紋的特殊用途后,又發現了車輪能夠壓出好看的花紋,于是我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了車輪畫。現有的車輪花紋不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時,我又鼓勵幼兒大膽設計更多的花紋,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增加了幼兒理解科學事物的表現形式
在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科學領域,其目標之一是“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而藝術活動為幼兒表達探索事物的感受和經驗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在認識“毛毛蟲”的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在音樂伴奏下,一條條“毛毛蟲”有節奏地表演,隨音樂享受著毛毛蟲變蝴蝶的快樂,同時也更加深了對一個科學知識的理解,那就是——蝴蝶的成長過程。
同樣的,我們還可以在“種子發芽”的活動中,讓幼兒把自己當成一顆小小的種子,讓他們在春風的吹拂下,表演“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過程。
除了表演,我們還可以運用繪畫、手工等藝術形式。如,認識蜘蛛活動中,讓幼兒畫出各種形狀的蜘蛛網,或者用毛線來粘貼、編織蜘蛛網,從而加深對蜘蛛網結構的印象;可以采用拓印的方式,繪制出各種各樣的樹皮紋理圖案畫,為幼兒對比不同的樹皮紋理特征提供素材。這時候,恰如其分的藝術表演形式對幼兒認識科學事物起到了進一步升華的作用,有效增加了幼兒理解科學事物的表現形式。
三、有助于幼兒對簡單科學原理的認識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是進行科學探索的有效形式,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會自主探索和發現簡單有趣的科學現象及原理。
以“有趣的皮筋琴”為例,孩子們在紙盒上掏出了大小不同的洞洞,小木塊粘貼的位置各不相同,皮筋捆綁的疏密和方向也不一樣。他們發現,因為這些“不一樣”,他們撥動皮筋發出的聲音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有的聲音尖細而急促,有的聲音低沉而持久……最終,孩子們發現這些都跟制作時皮筋、木塊不同的排列方式以及掏洞的大小有關,紙盒本身的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些科學現象以及原理的發現,都是孩子們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自主探索獲得的寶貴經驗。
四、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兒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而藝術活動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往往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在“神秘畫”活動中,我在白紙上事先用白色蠟筆繪制了冬天景象的畫,當我用藍色的水粉將其完全覆蓋時,孩子們發出了驚訝的聲音,在他們面前,潔白的雪花、被雪覆蓋的松樹和房子一一呈現,他們覺得太神奇了。通過自己繪制“神秘畫”,他們發現,用蠟筆畫過的地方,水粉是無法將其覆蓋的。活動從始至終,孩子們保持了無比的好奇心,最終發現了蠟筆具有油性,而油與水不相容的科學現象。
五、有助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形象地記錄與表達
對幼兒來說,“記錄”提供重新檢視、反省以及解釋的機會,另一方面它更提供了自我整合以及集體建構知識的機會。
在“認識五官”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把自己的表情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看看自己能做出多少種表情,在做表情時,五官又是怎樣變化的。孩子們每做一個表情就細心地照著鏡子畫下來。在細致觀察與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各種表情中眉毛、眼睛、嘴巴、鼻子的變化:“我高興、笑的時候嘴巴是向上彎的,哭的時候嘴巴是向下彎的。”“我生氣時,眉毛是皺在一起的。”正因運用了這種形象的記錄方式,才為孩子生動地表達奠定了基礎。
通過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的嘗試,我發現孩子們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感受到了科學活動的快樂,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情感體驗,真正實現了“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7.
[2]王冬蘭,王志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6.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