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英
摘 要:幼兒階段的教育有助于一個人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一生都有良好的裨益,所以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教師必須按照幼兒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有目的地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將德育融入幼兒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生活、行為習慣。從以上的目的出發,討論將德育融入幼兒生活中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德育;幼兒生活
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是幼兒教師最重要的教育責任,幼兒教師可以將德育融入培養幼兒生活習慣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這就需要從建設外部環境和教師有目的培養兩個方面入手。
一、為幼兒創建環境友好型的外部環境
幼兒的特點為模仿能力強,所以在對其進行德育時,最好的方法是進行言傳身教,這就需要盡量為幼兒建設成長的良好的外部環境。
1.建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幼兒園的物質設施、教室布置一定要遵循以幼兒為主的教學理念,盡量讓幼兒參與教室的布置,借機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此外,教室布置一定要豐富,把地圖、身高尺、植物等物件納入到布置中,使用外部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可以培養幼兒對國家、對健康、對生命的認識。
2.注重社會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幼兒心理、生理屬于初建階段,尤其是三觀的建立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很嚴重,所以培養幼兒德育也需要對幼兒生長的社會環境進行凈化和構建。這就要求家長、幼兒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和行為。
二、在幼兒生活中融入德育
1.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所以幼兒教師應該從小培養幼兒的文明行為,并且從小處著手,將德育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使良好行為成為幼兒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本能。一是教師應該培養幼兒在上、下學時,主動和老師問好、和同學們問好及和家長問好的習慣,使這種習慣成為幼兒的慣性,培養出幼兒問好的習慣。二是教師在帶領幼兒做游戲、吃飯、睡覺、玩玩具等生活活動時,不斷地培養學生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禮貌用語的文明習慣,讓“對不起”“謝謝”“再見”等文明用語融入幼兒的生活中。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時,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地重復教育,加深幼兒的印象。
2.注重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專家研究結論認為,幼兒時期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對一個人一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對幼兒心理、生理狀況多做功課,提高觀察能力,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注重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融入日常幼兒園生活中,在幼兒生活教育中結合德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幼兒園認真篩選幼兒教師,聘用具有良好日常行為習慣的老師,達到言傳身教的目的;二是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使幼兒教師具有掌握幼兒生理、心理狀態的能力;三是幼兒教師在對幼兒教育時,應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多采用表揚的模式來鼓勵幼兒規范自己的行為模式。
3.調整和改正幼兒的不良行為。開展幼兒的德育時,必須要在幼兒生活中進行,當幼兒教師發現幼兒存在不良行為時,必須進行及時的糾正。幼兒本身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如果出現不良行為,那一定是模仿大人的行為習慣造成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幼兒教師一定要及時幫助其調整,以防止這些不良行為成為習慣。例如,當幼兒園小朋友之間出現爭執時,如出現過激的語言,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對所有小朋友進行教育,提出這是不對的。可見,調整和改進幼兒不良的行為,需要教師時刻警醒,在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把德育融入進來,對幼兒行為進行指導。
4.注重培養幼兒的勤勞習慣。幼兒大多是家中寶,深受家人的關愛,導致很多幼兒依賴性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幼兒的成就感和獨立性。通過培養幼兒的勞動能力,可以讓幼兒之間協作完成一項勞動,使幼兒具有集體精神。通過讓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
5.圍繞各類節假日,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教育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節日,教師可以通過節日的主題,形成主題活動,對幼兒進行各類德育。例如國慶節,就可以弘揚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知道有國才有家;在母親節,教育幼兒孝道文化,可以讓小朋友發言,舉例說明媽媽的偉大,并給自己的媽媽制作禮物,這都是將德育融入幼兒生活的有效手段。
良好的幼兒教育能夠使一個人終生受益,在幼兒階段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道德水平更能使其受益終生。所以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一定要將德育融入幼兒生活中來。
參考文獻:
[1]任春英.幼兒生活習慣教育資源的捕捉與利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0(7).
[2]楊海燕.淺談如何提高幼兒生活經驗講述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