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是信息傳播的途徑與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輿論格局,政府應當加強監督管理,完善和健全輿論引導機制,通過主流媒體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以此來促使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文章先對現階段新媒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積極應對,談一下個人的觀點與認識,以供參考。
關鍵詞 輿論引導;新媒體;社會責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061-02
在當前“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輿情引導和管理,積極構建輿論監督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長效機制,是各級黨委以及政府及有關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這也是當地主流媒體的重要工作和任務。
1 當前輿論引導中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促進了民眾思想觀念的進步,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導致信息魚龍混雜,以致在輿論引導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1.1 媚俗化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民眾的思想意識等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媒體既承擔傳統責任,又要面對新的問題與挑戰,比如輿論媚俗化以及世俗化現象嚴重。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媒體為迎合讀者以及市場發展需要,在推送新聞內容時過于媚俗,比如《今日頭條》,就新媒體而言,為了吸引受眾眼球不惜打破新聞底線,甚至造假賺取流量。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給人們獲取信息帶來了方便,然而博人眼球、獲取流量似乎成了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少數的媒體從業人員早已忘記肩負的責任,新聞內容的底線一降再降。同時,媒體之間還存在著嚴重的互為信源問題,久而久之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就會喪失,最終流于媚俗化。
1.2 越位以及缺位現象普遍
輿論監督是當前新媒體承擔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媒體職能的體現。然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會責任越位、缺位現象非常普遍。媒體監督力度把握不準,過于嚴格會制約對象發展,過于松懈會導致輿論監督乏力,難以起到輿論監督作用。比如,媒體獲某個新聞話題以后,就會對事件進行跟蹤報道,“深挖”不存在的內容,以致于新聞內容喪失客觀性,甚至對對象產生負面影響。信息爆炸的新時代背景下,媒體應當在海量的新聞內容中探尋最有價值的線索,這對行業以及從業人員是一種嚴峻的挑戰,特別是新媒體下的傳統媒體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越位、缺位現象屢見不鮮。
2 新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策略
基于以上對現階段新媒體下的輿論引導問題分析,筆者認為要想有效發揮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加強新、舊媒體的有機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發展的主流之勢,兩類媒體的融合與共同發展是時代發展必然要求。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其具有穩定性以及權威性特點,承擔著主要的社會責任,缺點是傳播慢;新媒體是時代的寵兒,尤其是新聞發布的時效性優勢顯著,但因監管乏力而導致新媒體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在當前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兩種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取長補短,而且有利于媒體活力的增強;新聞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增強媒體責任的有效履行,對于發揮媒體的作用意義重大。在此過程中,應當加強媒體自律與行業自我監管,這是行業發展的動力。自律是媒體發展過程中自我監督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環節,通過媒體不斷加強自律管理,有利于履行社會責任。同時,還要加強他律,主要是指強媒體之間應當加強監督,確保媒體新聞真實、客觀,給廣大公眾帶來正確的輿論引導,并讓社會監督媒體,以此來完善社會監督體系。
2.2 建立長效輿論引導機制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應當立足于實際,構建長效輿論引導與監督管理機制,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及時發現,快速反應。早發現是輿情處置的基礎,實踐中我們應當積極探索并建立輿情監控平臺。首先,本地區建立輿情信息平臺。結合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組建由政府部門領導,常委、街道以及部門黨政機關同志、通訊員組成的“網情動態”監督小組。其次,媒體輿情監控平臺。根據本地條件,組建微信群,對輿情信息進行24小時搜集,并且實現信息共享,及時發現、上報和快速做出反饋。最后,建立互聯網輿情監管指揮系統。基于專業互聯網輿情管理指揮系統的建立與應用,對監測關鍵詞進行優化處理,以此來提高輿情的監測精準度以及實效性,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輿情監測范圍和優化升級監測模塊與全網監測能力。
第二,對輿情研判要準確,而且能夠快速的做出決策。輿情處置過程中,研判準確是關鍵工作。在此過程中,筆者建議組建輿情研判工作小組,對輿情預警研判,同時根據輿情特點進行分類處理。實踐中應當建立輿情季度工作會議機制,每個季度都要召開輿情分析與調度會議,總結本季度的輿情,對下季度較為敏感的輿情提前做出研判,比如延安中考閱卷錯誤事件,開始對輿情判斷嚴重失誤,導致事件升級后,衍生出公眾對錯誤試卷問題以外的其他問題。
第三,聯動要快,而且要快速的發聲。對于輿情處置的第一環而言,當發生輿情事件以后,應當第一時間及時上報,并且匯報研判的結果以及具體的處置建議。同時,宣傳部門以及各部門之間應當保持聯動,發生輿情時能夠第一時間判斷輿情的真實性,對事實真相進行分析,并且統一口徑,及時將輿情的引導與控制請掌握在手中。此外,媒體之間還要充分發揮聯動作用,充分發揮本地區范圍內90%以上媒體的區位優勢,結合新舊媒體建立媒體矩陣,在處置輿情時能夠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2.3 構建多元化輿論傳播體系
在新媒體格局下,傳統的監管與控制模式難以有效發揮作用,輿論結構正在轉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輿論輿情進行“治理”,意味著將其視為主流思想下的單一社會結果,并非將輿論引導視為線性邏輯,而是將輿論生態格局的整體性作為主流輿論與多種形態的輿論共存以及互動。在此過程中,多元化的網絡輿論基于新媒體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其原因應當給予高度的關注。一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缺乏意見形成可能性,以致于在網絡空間逆反了主流思想輿論;二是網絡、社會空間內供群眾消費的文化產品短缺。在社會輿論層次中,輿論形成方式是改革成為輿論治理的重要維度之一,官方與民間輿論互生、發展,最終走向“相互建構”的道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多元化輿論引導及其建構問題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網民來自于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是普通的人民群眾,經歷不同,想法和觀點也就存在較大的差異,不能要求網民對問題都能夠看得準、說得對,而是應當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心,對他們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應當及時吸納,對于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應當及時進行幫助和解決,對他們不了解的事情情要及時進行宣介,對認識模糊的問題及時廓清,有怨氣和怨言的應當理解和及時化解,對看法錯誤者應當及時進行糾正和正確引導,在此基礎上讓網絡成為大家溝通交流的新平臺以及了解、貼近群眾的新途徑和接受民眾監督的良好渠道。習總書記的講話語重心長,深刻詮釋了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的重要性以及工作重點。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已滲入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顯著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當全力抓好輿論引導工作,及時更新理念和主動適應媒介環境條件,通過構建長效機制以及打造全媒體平臺,為輿論引導提高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光恒.新媒體輿論引導下的“把關人”角色嬗變[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2]賴怡如.新媒體時代政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8(3).
[3]張昊,張君.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理論與實踐——評新媒體傳播與輿論引導[J].傳媒,2017(6):96.
[4]劉蓮蓮,常松.議題互動、輿論生成與輿論偏向——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輿論引導力的重建[J].學術界,2017(3):114-122.
[5]夏德元.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與輿論表達的良性互動[J].當代傳播,2016(23):41-43.
作者簡介:李進平,主任編輯,主要從事研究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