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創意產業方興未艾,而創意產業的發展又是與創意人才的培養密不可分的。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創意產業與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的現狀,對創意產業背景下我國高校創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創意產業 高校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03-02
一、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的關系
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提出的,指的是“那些發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夠通過應用知識產權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這充分說明了創意產業是一種高度依賴人智力的文化創造活動,人才資本是創意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高等院校作為我國創意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肩負著為我國培養高品質創意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謂的創意人才,指的是“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以頭腦服務為特征的、以專業或特殊技能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們對產業有深入的了解,能夠結合實際并不斷創新”。
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存在著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群,隨著市場的瞬息萬變而日新月異,升級換代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這就對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創意產業也為高校提供了檢驗創意人才培養質量的機會,成為推動高校創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另一方面,高校只有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原創能力的高素質創意人才,才能為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從而促進我國創意產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
自黨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以來,我國的創意產業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行業。在世界經濟危機時期(2007-2010),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年平均增速仍達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一倍。與此同時,各類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業態不斷興起,并通過關聯效應拉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應,已成為我國大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轉型發展的新動力。
(二)我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對創意人才的新需求
正如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在其《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曾經指出,“從根本上看,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依靠文化創意人才資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為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順利轉變,改變當前我國創意人才總量儲備不足、高素質復合型創意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保證我國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在創意人才的培養方面要做到:
(1)具有創新思性
創新性是創意產業的本質特征,在創意產品的構思、生產和營銷過程中,獨具特色的創意必須始終貫穿其中。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心力量,經濟發展直接地、強烈地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創新、積累、轉播和消費。只有大力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創意人才,構建起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的質的要素,才能為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具有知識轉化能力
知識轉化能力是確保創意人才能夠在創意產業中成功實現創新與卓越的重要能力之一。創意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和熟練的專業技能,更要具備在實踐過程中將其進行轉化的能力,實現在實踐與理論之間,乃至于不同科目之間的技能轉化。
(3)具有多元化特質
創意產業是綜合性強、多領域的邊緣性活動。一件創意產品的實現涵蓋了包括創意策劃、技術制作、傳播操作、管理協調、商品銷售等在內的多個環節。因此,創意人才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相關知識,還要對不斷延伸的關聯專業有所涉獵,才能夠滿足創意產業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專業需求。
(三)我國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現狀
培養高素質創意人才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高等院校是創意產業的“大腦”,不僅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思想庫”和“智慧谷”,更是“發動機”。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高校創意人才培養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2012-2013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發展研究年度報告》中仍然指出,40%的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覺得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是人才質量不高的關鍵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意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我國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目標設定過于模式化,操作上往往流于形式,沒有跟上創意產業的發展,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現實,脫離社會需求,難以體現院校自身的專業特性,也難以體現不同院校的辦學特色。培養目標定位的模糊,還會影響到課程體系的規劃、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用,進而影響到創意人才的培養質量。
(2)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的不合理
我國的高等院校里,已設立創意人才培養相關專業的將近有1600多所,占高校總量的80%以上,但大部分院校的教學模式仍然十分傳統,強調基礎教學而忽略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沒有以社會需求為前提,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科之間缺乏交叉融合,沒有一個整體結構支持,課程設計彼此脫節,或者相互肢解隔阻,缺乏流暢的體系構架。
(3)師資力量薄弱
無論何種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都是教學質量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在創意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創意產業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市場風向標的引導下匆忙開設相關專業,然而師資隊伍的水平卻無法跟上。許多教師的專業背景和學歷資歷都很欠缺,缺乏社會實踐和市場的磨練,不了解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大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職稱評選必須的科研成果上,無暇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無法跟上飛速發展的創意產業潮流的變化。
三、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以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導向,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意人才
創意產業對人才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都極高,而且發展變化極為迅速。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與教學內容仍然按傳統的學科型設定,沒有很好的根據創意產業的發展需求來調整變化,教學內容沒有與社會、企業、市場的需求進行對接,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針對性不強,從而導致了學校教育與市場、社會相脫節,出現了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高校創意人才培養應當加大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度,以創意產業的發展導向為依據,結合學校自身專業特色與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找準辦學定位,并以此來調整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與國內外產業界密切持久的合作關系,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引入市場操作流程,培養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意人才。目前,許多高校開始充分意識到創意產業對創意人才的需求趨勢,在短短數年內,我國高校已成立了60多個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或方向,開始建設系統性的創意人才培養基地。例如,云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開設了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05年設立了信息藝術設計系;廈門理工學院與臺灣地區高校合作共建了數字創意學院;等等。
(二)打破原有學科間的壁壘,構建通用的交叉型知識結構,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創意產業集創意、產品、文化、技術、市場等因素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都特別強的新型專業領域。實際上,創意產業產品需求多樣,市場復雜多變,這就要求創意人才的知識機構不僅要有深度,更要有廣度。因此,高校在創意人才培養的課程規劃中,除基礎學科與專業課程以外,還應根據需要開設一些全新的交叉學科,如設立“藝術金融管理”、“心理學美學”、“城市CI形象識別系統”等課程。通過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培養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既懂國際貿易又懂英語的復合型、應用性“通才”。
此外,一件創意產品必須通過策劃、制作、傳播、管理、銷售等多方合作才能實現,是各方協同聯合的產物。在此過程中,團隊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課題、工作室實踐、企業實習等形式,讓學生在參與和創造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合作分工,而這也是創意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體現。
(三)注重創意人才培養過程的實踐性,增強知識轉化能力
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尤應重視實踐環節,強調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更要通過實踐來掌握和物化知識,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轉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為創意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高校在創意人才的培養中要特別注重為學生構建實踐的氛圍。在教學中鼓勵運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來指導綜合性設計實踐環節或專題實踐環節,通過引入真實課題和案例,加大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力度, 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有機會親身參與并體驗創意項目的各個環節和流程,在幫助企業進行創意開發的同時,為學生創造將創意知識轉化為現實成果的機會。
(四)加大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建設具有創新意識和原創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要培養出能夠適應創意產業發展大環境的創意人才,必須要有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和原創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這就必須要建立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機制。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教師具有較好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掌握前沿的學術理念,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也能在一線的市場化商業運作中具有較好的協調與把控能力。
首先,高校應當積極鼓勵引導教師了解和參與創意產業生產實踐,深入行業一線,了解產業前沿動態,學習與產業相關的最新技術和技能,熟悉產業運作的各個流程和環節;其次,高校應當為教師提供專業進修和培訓的機會,讓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深入了解本專業最前沿的理論實踐和發展趨勢;最后,高校還可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來校講座、交流并參與指導教學,幫助教師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師的原創能力。
(五)運用網絡和交互技術,實現高校創意人才培養的遠程化、終身化
高校應當憑借其專業技術和能力,通過網絡和交互技術手段,以現有教學資源為基礎,以創意產業為核心,開發遠程創意學習網絡。通過網絡授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可以在線學習各種創意知識,掌握最新創意技術,并最終獲得相關專業文憑和技能證書。
創意學習網絡還可在學生的繼續學習和專業進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1世紀,獲得第一學位僅僅意味著畢業生掌握了進入創意產業的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每個人都需要定期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以便在飛速發展的環境下跟上創意產業瞬息萬變的潮流。學生可以通過創意學習網絡繼續學習,提升自己,從而實現創意人才培養的終身化。
四、結語
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在于創意人才的保障。高等院校作為我國創意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肩負著為我國培養高品質創意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國,創意產業方興未艾,對創意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需求。為此,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以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導向,打破原有學科之間的壁壘,構建起通用的交叉型知識結構體系,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注重人才培養過程的實踐性,增強知識轉化能力,同時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并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實現人才培養的遠程化和終身化,才能早日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歷史跨越。
參考文獻:
[1]徐耀東,邵曉峰.創意人才培養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
——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6).
[2]賈麗麗.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高校藝術設計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J].藝術研究,2015,(02).
[3]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3,(08).
[4]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5]陳漢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瞻[J].經濟地理,2008,(05).
[6]李洋.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特色化教育初探[J].包裝世界,2014,(05).
[7]張建春.以創意產業為背景的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探討[J].新美術,2010,(03).
[8]孫波.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高校藝術設計教學[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1).
作者簡介:
龔瑜行(1982-),女,江蘇蘇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