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基于理論和實踐的需要,問題情境法在高一《經濟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存在以下這些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從三個角度作論述,提出對問題情境法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情境 問題情境 思想政治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236-01
問題情境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立足學生實際,創設與其相符合的場景或氛圍,即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問題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提升智力、發展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理論和實踐的需要,問題情境法在高一《經濟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一、為情境而設情境,脫離教材內容
在教學中,有的老師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情境的,由于整本書是圍繞“生活”二字進行的,教師上課過分夸大了虛擬情境的作用,而忽視真實情境的運用,這種為情境而創設情境的手法最終卻脫離了教材內容。
二、問題設置過多,影響課堂品質
問題情境法在《經濟生活》中運用是通過許多問題串來連接的,由于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熱衷于提問,課堂很容易變成“滿堂問”,這樣反而影響了課本知識的傳授。
三、情景引導不當,影響情境功效
首先表現在教師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不足,尤其是課堂現場的反映能力;其次表現在情境與問題之間的橋梁沒有搭好,導致課堂無效;最后表現在教師引導過程中存在偏差。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三個角度對問題情境法的運用提出一些優化策略。
一、注重學生實際,巧選課堂素材——課堂“度”的把握
1.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針對性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有針對性,不是為情境而創設情境。提高問題情境的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設計的問題缺乏針對性,那么創設的情境材料也只是一種擺設,即畫蛇添足。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標要求,緊扣教學內容,依托情境,并以問題驅動教學,體現問題情境的有效性,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還要根據學生的自身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走近學生、走近生活、走近社會,針對學生實際,考慮個性差異,從學生的生活和身邊截取符合教學目標的素材,使學生能很快被調動興趣,引起互動和共鳴。
2.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層次性
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層次性,問題情境的設計缺乏整體感,很難將復雜的知識條理化、科學化、層次化,無法形成環環相扣的問題串、問題鏈。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梯度,“梯子”擺好了,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教師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把握好后,設計出由易到難的一系列小問題,通過這些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有針對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創設注重“三問”——課堂“活”的源泉
1.問在辭舊迎新處
在新舊知識的過渡處設問,能起到復習舊知識,鋪設認識新知識橋梁的作用,促使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溫故而知新。
2.問在經緯不明處
在重點、難點、易混處設問,可以促使學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突破難點。
3.問在懸崖峭壁處
經濟生活新教材的編寫,內容縱向跨度大,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學生的思維容易受阻。盡管教材圍繞“生活”展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進行問題探究,為學生鋪路架橋。
三、問題情境注重教師引導——課堂“質”的保證
1.教師立足學情創設問題
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必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所以上課之前,我們要去充分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課前準備,預測可能發生的一切課堂變化,并思考其對策,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信正確地引導學生,將情境的功效發揮到最佳。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
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理論功底,做到與時俱進。教師是一門專門職業,作為政治教師需要有學科專業素養,需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政治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教師首先要回歸教材,夯實學科基礎知識,牢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其次教師還應該提升自己的魅力,關注熱點問題,改變封閉和單一的教學方式。再次,教師尤其要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教學需要在哪些方面作重點指導。教師對學生探究問題做適時、必要、有效的指導,必然會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問題情境法的實施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等。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個人只是結合自身實際談了一些優化的策略,其檢驗的真正標準還在于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建軍.淺談思想政治課中問題情境創設[J].學周刊,2012(01)
[2]魏志強.創設問題情境 增強教學效果[J].考試周刊,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