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長壽中學 吳 軍
新課程標準倡導“生成性教學”,要求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教師主動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珍視學生變化的學習需求,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精心調控“預設”與即時“生成”,及時形成反思性教學。本人試從“課前彈性預設”、“課堂動態生成”、“課后及時反思”等三個方面,提出具體構建策略。
所謂“預設”,就是教師在備課時對課堂教學先進行系統化性的設計,是老師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精心鉆研教材內容、考試大綱和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等基礎上,結合對自己過去課堂教學行為的深刻反思,規劃和設想的教學過程。因此,彈性化的預設應盡可能預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供生成占據。
1.關注實踐經驗,捕捉新知生成的基準點
生成需要條件,預設從學生的實踐經驗出發,這是生成的基點,也是起點。如:學生按座位號入座學習《數字與編碼》,結果出現了無位號、重復號,此時,《數字與編碼》自然生成了,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課標、鉆研教材,更應該關注實踐經驗,捕捉新知生成的基點,使預設更具可行性。
2.引入生活經驗,捕捉新知生成的興趣點
列夫·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測量乒乓球與籃球的周長,導入“圓的周長計算”時,提問:若距乒乓球表面1米遠,圓周長增加多少?若籃球、地球呢?為什么增加的長度相等(小于10米)?同學們帶著一雙雙驚異的眼神學習了圓的周長知識,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激發,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思維的動力,是生成新知的源泉。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情趣就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就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和課外的學習中去。由認知規律與學習需求預設種種課堂生成的可能,引入生活經驗,捕捉新知生成的興趣點。
3.聯系新舊知識,捕捉新知生成的停靠點
新知識的生成和發展必須依靠舊知識。如:我預設了一道應用題講解“工程問題”:修一條m米長的公路,甲隊單獨修需20天,乙隊單獨修需30天,如果兩隊合作完成這項工程需多少天?m是一個變量,為什么合修總是12天?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獨立探究和合作學習,問題的預設為學生生成新知識提供了準確的思維認知停靠點。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著。”我們可以深切體驗、感受到知識、思維、情感的流動,知識、能力、情感的生成,也只有這樣的生成,才是課程改革。所以,關注課堂新知識的生成,也就是關注課堂教學的生命是否成長與有效程度,展現生命課堂。
1.創設情境,引導生成
生成需要情境,合理地創設情境,不但能讓學生處“憤悱”狀態,而且能把學生“引誘”到渴求積極參與課堂,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知的狀態,思維得到了活躍,智慧的火花頻頻閃現。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時,我的“情境導入”是:雞兔共45只,共有100條腿,雞兔各幾只?用“趣問”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一拋出,學生馬上處于興奮狀態,很積極、自然、心甘情愿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從而生成新知。
2.交流互動,捕捉生成
生成要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用心交流和有效互動中才能得以捕捉。課堂交流與互動既是教學的本質特征,更是課堂生成的源泉,只有通過用心交流和有效互動,才能彼此發表各自的見解,達到對問題的共同認識、共同分享,從而共同進步。
(1)互動探究,活化課堂
陶行知先生說過:“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在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的有效認知,通過互動探究營造一種“生成場所”,利用各種信息來促進新知的生成,“活化”各種資源所蘊涵的信息,駛入新知“生成的軌道”奠定基礎,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激發和“活化”各種教學資源是教師的任務之一,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并促進來自不同渠道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活。
(2)尋找沖突,解決問題
把課堂還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自我思考、發表看法,并能在認知沖突中找出正確的方法與思路生成新知,使學生心服口服,切勿讓教師直接告訴。
(3)剖析錯點,澄清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生成意識,注意發現學生的困惑,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往往是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追擊學生的錯點并加以理論剖析,正確理解,澄清困惑。
(4)捕捉亮點,生成精彩
在課堂教學中,留有空間讓學生去捕捉亮點,會使課堂更精彩!通過師生、生生對話,進行思維的碰撞,產生共振的火花,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們必須用仰視的眼光關注動態的課堂。
3.引導總結,提升生成
教學是一個永無終結的過程,總結能留給學生無窮的韻味和啟思,引發學生的思辨和遐想,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點亮課堂,能使模糊的概念豁然開朗,具有耐人尋味、藕斷絲連的效果。
在課前盡管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生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做了充分的預設和準備,但課堂教學中仍會出現讓我們為之興奮的“額外驚喜”,與原先的預設產生一定的差距,若能抓住這些“額外驚喜”進行認真反思,分析和整理存在的問題3,開展校本研修,定能實現有效教學。
1.反思動態生成的成功點
一堂課結束后,教師要及時把動態生成的成功點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反思,如:如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和手段?效率最高的是哪幾個教學環節?哪些地方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怎樣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2.反思動態生成的失誤點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由于參加教育活動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因此教育過程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教育過程的推進,就是在多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使新的狀態下不斷生成,并影響下一步發展的過程。”而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就應返璞歸真,回歸“真實的課堂”。
課堂教學中生成的重要意義,許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都關注到,但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有一些“生成”是存在誤區的。因此,要想讓預設和生成打造有效的數學課堂,我們要經常反思課堂生成存在的誤區。
(1)忽視“預設”的重要性
預設,教師必須讀懂教材設計的意圖,掌握課程標準,了解學生情況。好的預設能使課堂產生好的生成。若沒有預設,課堂教學即使有生成,教師也很難把握住,很難展開生成教學,就會遠離教學目標。但有些教師忽視“預設”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為學生提供探究素材,不能為學生精心設計問題,這怎么能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因此,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預設和生成相輔相成,只有二者有機整合,才能凸顯課堂精彩,實現高效課堂。
(2)忽視“生成”中教師的作用
課堂生成,是學生思維過程結果的呈現,但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為旁觀者,一味聽之任之,忽視了在“生成”中的作用。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是有限的,好的火焰還需要柴火的延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才能使生成轉化為課堂中的真正生產力。
(3)忽視“生成”的目標性
若“生成”偏離目標、流于形式,則會毫無意義,課堂教學容不下學生漫無目標的“遐想”,也不可能把學生想到的都探究、學生想學的都教。這種做法忽視了“生成”的目標性,失去了數學的本真,結果給嚴謹的數學思想帶來災難!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只要我們主動實施“課前預設”→“動態生成” →“課后反思”的策略,那么數學動態生成性課堂一定會生機勃勃,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氣息,動態生成會讓初中數學課堂更精彩。
[1]董淑嬡.淺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有效引領[J].新課程(上),2011(9).
[2]林海云.初中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策略[J].中外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