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 陸永艷
什么是數學素養呢?數學素養是指我們用數學的觀點、思維方式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和品質等等。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極其重要的因素。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感興趣,才能談得上培養數學素養。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章“升與毫升”時,我課前讓學生自己去記錄家里瓶瓶罐罐的容量,去超市了解哪些物品的容量用升和毫升做單位。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積累,再來建立1升的概念就容易多了,而且學生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幫助理解1升到底有多少,突破了難點,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他們對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和溫度感,自然而然地,學生們就喜歡數學,愛上數學了。
數學素養的形成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準確、清晰地反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真實展示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思想、觀點。教師要想辦法創設實驗操作的平臺,學生只要按照操作的過程講出自己的想法,從中既獲得了知識的內涵,又較容易地用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如在探究圓的特征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問題在組里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和驗證圓的基本特征。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匯報也是精彩紛呈:我發現圓的半徑有無數條,因為圓上的點有無數個,所以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就有無數條;我是用對折的方法發現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的,并且這些半徑都相等;我是用量的方法證明了這些半徑都相等…… 學生在親身感受下,能有條理地講述驗證方法與過程,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這樣自然結合,學生學得有趣,講得有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習“圓的認識”時,在“找找生活中的圓”這一環節時,我啟發: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有的學生就提出: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的?這個問題出來后就引發了思考和討論:(1)圓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與地面摩擦力小;(2)因為圓的半徑都相等,車輪的圓心離地面的距離就相等,軸心行駛的軌跡就與地面平行,所以自行車行駛起來才比較平穩。這時有個學生問:橢圓形行不行?再次引發了大家的思維風暴:不行!因為隨著車輪的滾動,軸心和地面的距離不相等,那樣車子就會顛簸。孩子們都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正反兩個問題的推進,讓學生對圓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了起來。因而,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聯系,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認識圓》一課最后,我拋出問題:體育老師想在操場上畫一個大圓,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有學生說:拿一根像長勺子一樣的東西,勺子里面放石灰粉,拿著它原地轉一圈,一邊轉一邊畫,一個大圓就畫好了。還有學生說:兩人合作用繩子和粉筆來畫,一人摁著繩子的一端不動,另一人拽著繩子的另一端旋轉一周。我及時給予表揚:你們真是善于觀察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會學以致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會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如:為室內裝修戶測量并計算鋪地面用多少地板磚;噴涂四壁和屋頂需要購買多少涂料;植樹節時根據種植面積和種苗棵樹,計算行距和株距……學生覺得這些問題實在、有趣,身邊處處有數學,越學越有勁頭,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好習慣。
在學生的作業反饋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答案抄錯的、結果算錯的、題目看錯的、解題不完整的……許多家長們把這些都歸結為“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盡然。我覺得關鍵在于學生還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教學具體內容時能夠準確預測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進行培養、糾正,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如指導審題的方法、學會檢查等。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系實際,創造條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