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信宜市水口鎮都龍小學 梁慶啟
數學教學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任務,數學教學要針對學生個人的差異和自身情況的分析進行教學,才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程度,小學生的心理稚嫩且單純,對學生更要施行恩威并施的教學方式。數學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的實力,對生活中的數學有一定的認知,能在生活中靈活的運用數學。單一化和枯燥化的教學課堂使學生大多望而卻步,阻礙了學生潛能發揮,學生對邏輯思維強的數學難以理解透徹,如果教學只講究效率而不注重學生成長特點和理解程度,片面講解數學教材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那么學生對數學就會產生一定抗拒心理,致使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難以提高。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方式,以不同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教學效率帶入新高度。
小學生的成長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化,教學中教師應以坦誠的態度去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化,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化,轉變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手段。差異化教學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而進行針對性教學,“因材施教”關注每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平等地對待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差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自主能力,以循環漸進、穩扎穩打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北師大教材《運算定律》中,傳教教學教師傾向于統一教學,忽略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學生對運算定律理解的定義模糊,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較差,跟不上課堂節奏,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教學產生了抗拒,這樣會使數學教學陷入被動,這是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學應為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使用差異化教學模式消除學生的抗拒心理,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又如:通過一次隨堂測驗后,針對學生的成績情況做出相應的判斷,記錄和總結學生在此章節中存在的不同問題,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更是對自己教學任務的負責。
情境教學是通過情境創設,以學生實踐為主,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和感悟數學。數學知識的本源是在生活中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的本質就是生活的實際內容,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感念學習困難,對數學知識的知解能力不高,只是記住了數學中所涉及的定律、概念,對其實際內容掌握不足,這樣的機械式學習會變得毫無意義。情境教學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感官意識,讓數學學習回歸本質,回歸生活,協助學生感性認知的形成,促進數學教學效率。
例如:《旋轉與角》的教學中,筆者調整了教學方式,帶了一個大表上課,起初學生不明白筆者要講解的課程內容,紛紛猜測這節課的講解內容,當筆者講解到《旋轉與角》的章節時,學生恍然大悟,才明白指針的行走過程體現了旋轉和角的原理,原來數學就存在我們生活之中。筆者讓學生分別拿出三角板和紙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更直觀地了解旋轉程度與角形成的大小關系,瞬間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效率瞬間提高。這樣,讓課堂更接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加強感知體驗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成績并非判斷學生良好的唯一標準,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心思稚嫩是本性,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恩威并施的態度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師生之間的情感也是課堂效率提高的準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師生情感。同時,教師更要注重語言藝術,學生學習需要教師孜孜不倦的教導和鍥而不舍的鼓勵,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這是一個必要因素,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逐步引入教學中,循循善誘,會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面對學生不同的情感思想要有不同的情感教育理念,將情感因素導入數學教學中。對待學生的質疑和疑問,教師要給予完善的回答和講解,倡導學生積極發現和發現問題,教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與之交談,注重觀察每位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用尊重、和諧的教學態度去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情傳情從而帶動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農村數學教學更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運用,更要聯系生活、聯系實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不同的渠道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1]楊軍.如何創建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12):159.
[2]趙武警.農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