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下塢小學 吳麗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曾經提出:學習與情境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在實際情境中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目的是學習新知識時,可以溫習原有的經驗和舊有的知識,能夠熟能生巧,獲得的知識也記得時間更長,理解也更加的深刻;并且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也能迅速遷移已經學過的知識,競爭性的情景教學是通過老師創設一個個帶有競爭色彩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鉆研學習,把難以理解的抽象數學知識形象化,讓動態化的數學概念取代靜態的數學概念,在讓學生的感官興奮起來后,讓學生積極主動理解學習內容,在開心的狀態下去學習數學。筆者根據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競爭性情境的教學效果。
競爭可以讓人的內在潛力得到挖掘,有信心去戰勝困難,從而取得平時所不能達到的成績;一定強度的競爭,對學生的行為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和同學之間的友誼;除此之外,競爭還是人們的一種原發性動機,是人們自身尋求和支撐的一種方式。比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加與減”這一課時的時候,我把全班30個學生分成兩大組,然后這兩組學生開始做“開火車”的游戲,一旦每組同學有答錯的學生,就要給對方組里一個紅旗,最后紅旗多的那組學生會得到巧克力作為獎勵,在這個游戲中,學生作為兩個團體相互競爭,為了防止自己失敗而拖累團體導致對方團體取勝,每個學生都會竭盡全力地算對每一道題目,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為自己團隊爭光;再如:在學習“除法”這一節時,我課堂上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做‘找朋友’的游戲,找找看1~100以內商為21的‘朋友’有哪些,”誰找出的越快,誰就能獲得今天的小紅花,我在黑板上分別寫下84÷4、42÷2、22÷2、63÷3、21÷1、72÷4等這些算式,讓學生分別計算,班里如同學一下子又快又準地找到了,我問她有什么好的方法,她回答她是看被除數和除數都幾倍上去,商卻還是一樣多,所以她用這個方法找很快了,我也趁機舉一反三,歸納出被除數,除數以及商三者的關系和乘法和除法的關系,這為進一步學習商不變規律打下了基礎,同學們找到方法后都躍躍欲試,這種競爭意識的激發,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也進一步理解了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在今后計算時,可以靈活轉換,運用自如。競爭針對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能夠不斷激勵自己,進而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好。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引入競爭性的情境教學更好地誘導學生喜歡并學好數學,學以致用。
俗話說得好:“沒有競爭,就沒有合作”在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中,合作與競爭執行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兩者是不能偏廢的。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要想不斷取得進步,就需要在合作與競爭中尋求恰當的平衡,競爭性的情境就是讓學生知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不同,長處不同,讓同伴互幫互學,相互合作,才能讓每一個人的優勢能發揮到極致。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中“觀察圖形”這一節內容時,一個圖形需要從上、下、左、右四個角度去觀察,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和學生的負擔,學生四個一組來觀察圖形,并且觀察完,四個人再互換角度觀察來檢查之前的答案是否正確。剛開始,陳明這一組表現得很懈怠,常常意見不一致,相互指責對方,更不會觀察圖形。當我說每組同學獲得正確答案時,就可以每人輪流當一個月的班長,小學生一聽我這樣說,都覺得做班長是一件很威風的事情,班級里的學生都會聽自己的,于是,陳明這一組立馬認真起來,并且很有順序地安排分工,有時候意見不一致時,就開始相互討論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理解的哪個環節出錯了,也會立馬進行改正,直到四個人的答案一致,沒有任何的分歧。對于他們這樣合作的行為,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們,并且他們四個在以后的四個月可以輪流做班長,其他學生也把他們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小組間的合作更加和諧。在這節的教學中,我深深懂得了競爭是可以轉換成它的對立面,學生也可以通過合作來達到最終的目標,能夠將最開始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轉換到追求學生團體的利益;在這個團體中,學生會相互批評,相互鼓勵,進而讓利益達到最優化,所取得的成功也最大化,這樣情境式教學老師應該多多引入,不斷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不斷獲取利潤,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可以享受著它的利息。”一個良好的習慣沒有動力和信念的支持是很難形成的,它很有可能因為一點點的阻礙,就會冰散瓦解,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也是一樣的道理,老師創設一個競爭性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一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中“千克、克、噸”這一課時,我上課的時候,在講臺下面走動的時候,發現李珉同學在自己的課本上記著好多東西,旁邊的筆記本上也都寫著密密麻麻的字,我低下頭仔細一看,竟然是他做的課前預習,而且非常細心,細心到記錄著他家的一袋米是10千克,怪不得之前在課堂上我問大家:“我們平常吃的一袋米是用克、千克還是噸來表示?”他可以馬上說道:“是千克。”我再一翻之前上過的內容,他都做著課前預習,這讓我對他的學習態度欣賞不已。在這個年紀,他就已經意識到了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養成了自律的品質。于是,我在所有學生面前展示了李珉的課前預習,并且把我隨身攜帶的鋼筆給了他,并鼓勵他能夠繼續保持,不要丟失掉這個好習慣。令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上課,我在講臺上下面看到了有將近十幾個學生做了課前預習,并且還做得很詳細,這讓我一時間開心不已,為了保持學生課前預習的熱情,我給了他們熱烈的掌聲,并且答應明天把鋼筆獎給他們,而且后面的學習中班級里的全部學生都開始養成了這個習慣。我想我是誤打誤撞地迎合了學生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的心態,我對李珉的獎勵讓他們覺得李珉做得到,他們一樣可以做得到,做得好,促進他們不斷去競爭,去表現更好,進而得到我的表揚。
教師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是為了以后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往往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學得非常好,真正運用起來則是難上加難,導致學生手足無措。而競爭性的情境可以讓同伴相互競爭的同時,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節內容的前一天時,我給學生布置讓學生回家,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是長方形的家具,說得越多的學生老師會獎勵漫畫書。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非常活躍,有說:“吃飯的餐桌是長方形。”還有的說:“鞋柜也是長方形。”甚至還有的學生把自己家里的餐桌的長度和寬度都量了,并且興奮地對我說:“老師,你今天講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我就能算算我家的餐桌面積了。”其他學生也立馬不服輸地說:“那我也可以計算出我課桌的面積和鉛筆盒的面積。”于是,在我講完后,學生立馬付諸行動,并告訴我他們各自算出的面積,學生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學以致用,讓我感到既輕松又欣慰,為了不讓他們失望,我給每一位學生都獎勵了漫畫書,這讓我也愈加體會到了競爭性情境教學的好處,不斷去改進,去完善,讓學生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
總之,競爭性的情境教學之所以會成為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助推器,是因為它讓學生在挑戰中不斷去激發自己的潛力和興趣,挑戰自我,克服自己承受的極限,以此來體會到獲取成功的喜悅,在挑戰的過程中,學生由低級水平慢慢遞進為較高水平,從而不斷去成長,不斷去跨越新的高度。
[1]陸榮.試析情景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0(32):114.
[2]錢莉.用主題情景的方式玩數學——小學數學“主題情景”設計與教學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6(29):38-39.
[3]黃敏.讓靜止的畫面閃現生命的靈動——北師大版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中情景圖的運用藝術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2(29):62.
[4]呂傳漢,汪秉彝.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6(0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