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鳴
債務重組,是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完善,債務重組已經成為企業解決債權債務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深刻影響了企業的風險管理與持續經營能力。
本文將從年度、行業、產權與關聯交易四個角度入手,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分布特征。所用數據皆來自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更新時間為2017年10月31日。

表1 年度與債務重組
由表1,我們可以看到,各年間債務重組的分布呈現不平衡、不均勻的分布特征,年度之間的差別較大。從2003—2017年,15年間中國上市公司共發生870起債務重組事件,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1000億元,因債務重組而獲得的收益為200億元。其中,2007年共發生161起債務重組事件,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170億元,因債務重組而獲得的收益為44億元;2008年共發生131起債務重組事件,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88億元,因債務重組而獲得的收益為18億元。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上市公司債務重組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二者呈現負相關關系。在宏觀經濟下行,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水平降低時,其債務重組的次數越多,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越大,獲得的重組收益也就越多。這是因為,上市公司需要債務重組的“輸血”功能,以提高其業績水平,實現保殼等目的。表1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次數、整體債務金額、債務重組收益為歷年之最,2008年次之,因為彼時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形勢一片糟糕,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極大下挫,財務風險急劇上升,其借助債務重組實現扭虧盈利、緩解財務危機的動機增強。

表2 行業與債務重組
由表2,我們可以看到,各行業間債務重組的分布同樣呈現不平衡、不均勻的分布特征,行業之間的差別較大。具體而言,從2003—2017年,這15年間制造業上市公司債務重組次數最多,共416起,占比47.82%,整體債務金額為398億元,債務重組收益為72億元;房地產業上市公司債務重組次數第二,共127起,占比14.60%,整體債務金額為117億元,債務重組收益為30億元。
行業之間債務重組的分布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其原因可能如下:一是,眾所周知,我國不同行業內的上市公司數量差別較大,在我國所有行業中,制造業上市公司數量是最多的,截至2017年10月31日,我國證券市場共有A股上市公司3591家,其中制造業上市公司2241家,占比62.41%。由于制造業龐大的公司基數,其債務重組次數最多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其發生債務重組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截至2017年10月31日,我國證券市場共有A股上市公司3591家,其中房地產業上市公司145家,占比4.04%。房地產業上市公司的數量占比不算十分突出,但其債務重組的次數位居第二,可能是因為房地產業與普通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其發生財務困難時,就較容易獲得各方的資源支持,以助其完成債務重組。

表3 產權與債務重組
由表3,我們可以看到,在870起債務重組事件中,民營企業有359起,占比41.26%,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424億元,獲得債務重組收益88億元;國有企業有511起,占比58.74%,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582億元,獲得債務重組收益119億元。無論是債務重組次數,還是整體債務金額、債務重組收益,國有企業都高于民營企業。
產權性質如何影響上市公司的債務重組分布?其原因可能在于,國有企業由于背靠政府,在進行債務重組等重大交易行為時,更容易獲得各方的支持,國有上市公司在與利益相關方的博弈過程之中具有更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因而國有企業的債務重組分布特征與民營企業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表4 關聯交易與債務重組
由表4,我們可以看到,在870起債務重組事件中,關聯交易有201起,占比23.10%,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235億元,獲得債務重組收益39億元;非關聯交易有466起,占比53.56%,涉及到的整體債務金額為559億元,獲得債務重組收益115億元;另有203起,是否為關聯交易未知。
就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債務重組數據而言,非關聯交易遠高于關聯交易,這說明債務重組更多地是一種市場化的選擇,這也從側面支持了我國市場經濟與資本市場不斷得以發展與完善的事實。
[1]李靜.關聯性債務重組與業績研究[D].復旦大學,2013.
[2]羅煒,王永,吳聯生.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J].中國會計評論,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