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吳瓊,王 瀟,夏 青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型體育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高素質的形成,創新能力的造就,離不開學習、思考與實踐,其中實踐是根本,所有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學習、思考的廣度、深度與正確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堅持和完善,才能培養出創新型體育人才。在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和“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背景下,以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為目標,面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體育專業學生來說,探索提升創新型體育人才的實踐能力之路,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創新型體育人才的構成主要包括一般素質和創新素質,一般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和知識結構4個部分;創新素質分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品格3個方面。具體表現為: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的全面性,具有適應能力強和自我心理修養能力,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良好的語言表達和人際關系能力,掌握專又精的專業知識,重視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有活躍的思維能力、旺盛的求知欲與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崇尚創新與樂于創新的內在意愿,不斷開辟新思路、提出新理論、探索新方法,具有感知的靈敏性、創新思維、科研能力、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具有創新情感、創新意志、創新個性和團隊合作精神。另外,在智力方面,應具備適應性和不斷開發性,辯證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創造力方面,應具有思想動機的創新性,思維方式的發散性,辦事方法的形象性、預期目的的突出性、運動技能的熟練性;在理論知識方面,應優化理論知識結構,合理把握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社會需求的結合;在意識方面,應具有主觀能動性,主動培養創新意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現有的知識;在科學思想方面,應是問題的總立場、觀念、方法和態度構成的綜合結果的集中表現。
如今,“閉關修煉”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僅僅局限于運動學科、教育學科、教育專業等方面,教師在教學考核中,仍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標準,對素質教育,統一測試標準。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眾多學生對發明、技能競賽不關注、不感興趣,從而忽略了自己在創新與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盡管在大學里有各個領域的優秀學者來學校進行學術交流,但不乏有許多學生對學術交流的興趣不夠濃厚,參與性不強,導致學生缺乏學術方面的刺激,忽視了創新性的培養。
體育學科融合了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既包含自然學科知識,又富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綜合性非常強。在教學方式上,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中心,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只能被動適應,不能主動構建;只能靜態復制,不能動態生成;部分高校的課程依然延續傳統的教學體系,重專業課輕綜合課,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重技術課輕理論課,過分強調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課程的實踐性不充分,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在實驗室的建設上,由于資金短缺、學校不夠重視等原因,導致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緊缺,在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測量學、運動醫學、運動保健康復學等基礎學科上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需要。即使部分高校有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由于設備、場地、課時的限制,只能大班教學,教師以講為主,知識不系統,實驗技術單一,導致學生獲取的知識支離破碎,達不到知識結構的完整和統一。由于學科的相互交叉,有些實驗重復出現,如心率、血壓的測定,這樣不僅浪費資源,同時也削弱了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影響了實驗效果,學生應付性的參與,完成實驗報告,從而很大程度的弱化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制約了學生參與實踐的寶貴機會。
在全國的高校中,教育見習與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部分高校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并沒有建立長期及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另外,實習安排的時間有限,實習過程往往是以認知實習為主,學生停留在理論上,對運行管理等問題涉及不多。在實習單位方面,企業從自身經營管理及安全方面考慮,使實習時間縮短,內容減少,走馬觀花,參觀為主,以至于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有些實習者著重于對指導教師的協助與跟隨,而不是思考分析與調研解決問題,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展現出來。
時代要求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應具備廣泛的社會學科和人文科學等知識,由于體育院校學生錄取的特殊性,其文化成績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顯得比較薄弱,在基礎知識掌握的廣度、深度與難度方面都明顯有一定的差距,為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在課程設置上應重視英語、實用寫作、社交禮儀與計算機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另外,在課外活動的安排上,應保證有充足的活動時間、各種條件的保障和適當經費的支持,開展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使每天鍛煉1h得以充分的落實,以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為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體育活動、科技活動,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出發,組織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認知、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
體育院校應明確培養方案與目標,優化課程體系,保證創新型體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基于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重視選修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專業課程應明確課程標準與質量考核,保證實踐育人的實效。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啟發式、提問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把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關鍵,將理論與技術、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提取與應用,從而形成一條知識與技能的思維模式。在知識教學中,提倡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掌握概念并理解;在技能教學中,應采用針對性的訓練和嚴格的規范要求,保證在實踐中靈活應用。
專業實習是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體育院校應加強重視程度,選擇在合適的學期進行,并保證不少于一個學期的實習時間,明確實習要求、內容、考核及全程的監控,同時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對實習條件和師資力量給予有力的支持。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與科研訓練的重要途徑,指導教師應明確畢業論文的要求、規范及評價標準,科學地選題及針對性地輔導,重視對學生開題、研究、撰寫、答辯等過程及進度的監督與指導,并通過社會調研、理論分析、深入實踐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如今,擁有單一的專項能力很難滿足社會對學生技能的要求,創新型體育人才應具備運動技能的突出性、實效性和全面性,在思想上充分認識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教學中保證實驗課程的開設與順利進行,同時增設綜合性實驗內容,不僅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還提高學生站在全局的高度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將知識加以應用、激發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平臺。校內實踐除了掌握技能外,還應對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進行教學訓練,注重培養實踐過程、方法及學以致用的能力;校外實踐是開拓創新的途徑,增強專業領域的感性認識,展現才華的舞臺,應注重培養學生產學研能力、優勢互補、相互受益,實現提升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宗旨。
創建全面、重點突出的創新型體育人才評價體系,以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加強基礎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3層次實踐育人,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進行評價,其中基礎實踐能力包括基礎知識、工程訓練、校園活動、專業實驗;綜合應用能力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社會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包括學科競賽、科研訓練、創業教育。加強政策與經費保障,構建素質拓展課程體系,形成課程選修與學分置換的課程修讀機制;實施學分制,開展大類培養,推行雙學位制;建立三級賽事,兩級管理、一院一精品、一專業一賽事的學科競賽體系;設施導師制、“三早制度”,即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確保每人都可能成為創新型體育人才;對具有創新思想、創新能力的體育人才在理論研究與實現創新成果上給予經費支持,從而保證整個培養過程有目標、有規劃、有方案、有條件、有質量五位一體的協同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