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攀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使國民的身體狀況日漸欲下。《國民視覺健康報告》中顯示,2012年數據我國患有近視的總人口高達4.5億人,預估到2020年,我國5歲以上人群的近視發病人口接近7億人。根據中國人的健康大數據中得出,我國高血壓病人口有 1.7 億人,高血脂的有將 1 億多人,超重或者肥胖癥 2 億人。國家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雖然近幾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但群眾超重率和肥胖率仍持續增加,青少年耐力、成年人肌肉力量與耐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等指標的變化并不樂觀,以上健康狀況不僅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也不利于我國的發展。政府意識到要做到“健康中國”的夢想必須把全民的健康提上去,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全民健身事業推向了更高的發展平臺。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提出,國家也加大了對全民健身的財政投資,但社會開展的健身運動項目眾多,難免會出現杯水車薪的狀況。毽球相比于其他運動器材價格便宜,可以去市場購買,也可自己手工制做。另一方面踢毽子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平坦即可,甚至在屋內踢都可以。可單踢或雙人對踢,或幾人圍成一圈,也可以隔網對抗,是一項簡便易行又能鍛煉身體的大眾性健身運動。比賽毽球的場地長11.88m、寬6.1m,中間用網隔開(女網高1.5m)(男網高1.6m),比較節省空間。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 50% ,毽球作為經濟實惠的運動項目更適合在我國群眾健身中進行開展。
毽球踢法靈活,花樣繁多,是典型的大眾趣味健身項目。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一位百歲老進士,能踢出金龍探爪、獅子滾繡球等108種花式,足見毽球的花樣多變。學者張煒將毽球分為花毽、網毽、大眾毽,使人們對毽球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花毽是用腳變換各種不同的踢法,伴以頭、胸、腹、背、肩和腿等部分來進行接踢球,且踢法和花式豐富多樣。網毽是在花毽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抗性,它是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足球的技術為一體,是一種隔網相爭的體育項目。大眾毽的毽毛要長,體積較大,毽子在空中下落速度減慢,毽球的穩定性得到了提高,這降低了踢毽的難度和門檻,更有利于群眾參與其中。
2.3.1 毽球對青少年的價值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出全民健身要以青少年為重點,發動全社會關注他們的體質和健康。學者葉瀚舜通過實驗得出,毽球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成分,維持形體,提高心血管適能、肌肉適能和柔韌適能,改善和防治學生的亞健康狀態。另一方面,踢毽子時眼睛要隨著毽子的飛舞不停轉動,不僅增加眼部的血液循環,還能消除青少年學習和玩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視覺疲勞,預防近視的同時毽子在空中的忽高忽低也鍛煉了頸部。青少年幾乎是在校學生,因此很有必要在學校中開展毽球運動。2.3.2 毽球對中年人的價值 中年人是全民健身的難點,中年人一般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難以抽出時間進行鍛煉。但這個年齡段人群肌肉開始下降,而下降最厲害的是從腿部開始,毽球運動不受場地、時間、人數的限制,對缺乏時間的中年人來說非常適合。踢毽子時多是一腳支撐,—腳踢毽,跳踢時也多是單腳落地,連續踢毽時身體重心需要不斷變化,以維持平衡,同時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要做屈伸、繞環、展收等多種性質和不同方向的運動,腰肌、腹肌、骨盆肌和下肢各肌肉群都參與活動,進而使中年人的下肢肌群得到有效鍛煉。
2.3.3 毽球對老年人的價值 我國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超過2.4億人,據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人,在推動全民健身中不可忽視老年人這一龐大群體。踢毽是一種全身性運動,能大幅度刺激老年人大腦中樞神經的活動,增強身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另一方面經常從事毽球運動還能改善人體骨密度,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吳斗雷等學者通過毽球運動干預測量下肢骨密度(BMD)、血清骨鈣素(BGP)、血清鈣(Ca)等指標得出長期從事毽球運動能夠增強絕經后婦女骨密度。毽球運動形式多樣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因此在全民健身中應大力推動毽球的發展。
毽球社會指導員是群眾參與毽球運動的重要執行者,是實現全民健身中堅力量。要鵬韜、盧九星等人在研究中得出,截止到 2015 年,我國已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 182 萬人左右,每千人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全國有19個省達到了1.5%。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逐年上升,但在大多數地區仍不能滿足需要,社會上的毽球健身活動,大都是群眾自發組織,沒有專業指導教師對其進行指導,一些人起初是抱著較高的興趣參與進來,但由于不掌握其中的技藝和不懂運動前的拉伸預熱活動,導致習練毽球者受傷等等諸多問題造成此項目的健身效果不是太理想。
查閱近5年來相關的毽球科研水平,以“毽球”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共檢索期刊131篇文章,毽球研究的科研范圍比較廣泛,主要有毽球的娛樂與健身、課程與教學、現狀和發展還有毽球比賽中技戰術的研究等。(圖1)
由圖1可知,近5年毽球科研論文方向,其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論文有43篇所占比例最多,占32.8%,其次為比賽和技戰術類占25.1%,而娛樂健身方向的最少,僅占9.1%。可見,在發展方向上還是比較注重競技性毽球。而要想推動毽球在全民健身方向的發展,必須提高相關的科研理論知識,不能重競技而輕大眾,要協同發展,不能有所偏頗。
通過在中國知網中對從 2013—2017年收錄的毽球科研論文進行檢索,共檢索出相關論文 131篇。從表 1 看出,論文總體數量不多,在核心期刊發表占3.8%,普通大學或學報發表占44.2%,其他體育期刊發表占51.1%。毽球運動總的科研水平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
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媒體成為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的一個重要手段,人們可以從媒體上獲取最新消息,掌握和了解各種運動項目,如NBA、世界杯、拳王爭霸賽等比賽的轉播,對運動項目的推廣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毽球比賽的精彩程度不亞于(排球、籃球)等比賽項目,但目前很難從主流媒體上獲取毽球方面的信息,以至于人們不了解毽球,更無法從媒體上獲取毽球的技術,這對毽球在全民健身中普及和推廣很不利。

圖 1 毽球科研論文研究方向

表1 2013-2017年毽球運動科研論文發表情況統計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是我國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的主要對口專業,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基本上是以田徑為主的生源,進入大學后重新選擇自己的專項運動,而大多數學校未開展毽球專業。姚輝波、呂偉麗在文中提出毽球運動還未列為普通高校高水平招生項目,全國只有少數體育院系有培養專門毽球教師的資質,毽球社會指導員及科學研發隊伍不足。這一惡性循環就造成中小學體育教師無法提供毽球技術及理論知識。
在全民健身大力實施下,為便于在全民健身中推廣毽球這一運動項目,不僅僅要在高校增設毽球課程,而更多要對現階段社會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培訓,社會指導員通過培訓,掌握毽球的基本技術和健身理論知識。周松青、何穎等人發現,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增長很快,但人均數卻很低,且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因此,要大力整合我國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根據群眾對毽球健身的需求,制訂科學、合理、有效的培訓內容,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健身。
科研理論是毽球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國的現代毽球運動是在1947年的廣州發展起來的,目前毽球的科研工作還停留在現狀調查的表面,相比其他運動項目(籃球、武術等)還不成熟。理論指導實踐,沒有大量的科研理論支撐無法指導群眾進行科學的毽球訓練。因此,搞好毽球的科學理論研究工作,才能使毽球技術規范化,才能使毽球技術不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品牌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征、一種文化形態,把毽球打造成品牌有利于形成積極地宣傳效應。毽球是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集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于一體,毽球的有利因素能夠通過毽球品牌有重點的在群眾健身中進行宣傳推廣,簡單而集中,使群眾熟悉毽球。另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做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打造毽球明星,樹立榜樣作用,使群眾在不同渠道都能了解毽球并意識到毽球在健身運動方面獨特的優勢,讓群眾受益毽球并愿意從事毽球運動。
毽球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想使學校這一龐大群體受益,必須滿足教授毽球這一運動項目的師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師資的主要對口專業,近些年來運動訓練、民族傳統等其他體育專業畢業生也補到中小學體育教學一線,但主要專業還是體育教育專業。因此,要大力整合資源在高校開展毽球課程。學者毛學嬌提出要想科學構建高校毽球課程資源,需要確認高校毽球課程資源的內容結構和分布情況,需要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毽球課程資源進行明確,使毽球課程資源構建體現出針對性和客觀性,既鍛煉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又提高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