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佳麗 (淮北師范大學 235000)
道家文化是源于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它起源于上古時期,又經老子的總結,在春秋時期基本成型,有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的思想中本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后人在理解中也就產生了差異。由于對"道"的理解不同,到戰國中期又分化成了老莊學和黃老學。以《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管子》等為代表,莊子繼承了老子萬物產生于形體,形體產生于精神,個別精神產生于絕對精神的思想。莊子認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體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在此基礎上,他將老子即氣以言道的合理內涵做了一定的發展,認為道即是氣。不僅如此,莊子也改變了老子的對立面互相轉化思想,使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變得絕對。莊子認為,“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黃老學則以《心術上》、《心術下》、《白心》、《經法》、《原》、《稱》和《淮南子》為代表,興于“文景之治”,改造了老子關于"道"的思想,發展了“氣一元論”,把"道"看成了是客觀存在的天地萬物的總規律。
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根,萬物依其本性自然變化,故道本身也依自然規律而變化。所謂“道”,“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這是道家思想的第一要義,也是整個道家體系的落腳點。在此基礎上,才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求的是“道法自然”,不要過于刻意。道家所講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人要以自然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的說法。再者,道家講求“為而不爭”,以平和、寬容、自然的處事態度面對生活,不因他人的惡意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如“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另,道家認為“清靜為天下正”,清靜之道,才是自然之道。依道家所言,道即虛,只有將心中的念頭都拋開,放下重重心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老子》中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在告訴我們要守其淳樸,現其本真,不為外物所牽,而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爺爺,將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擺渡人,他絕不要人家多余的錢,就是有推不掉的,他便拿著這些錢托人去買上等的煙草,一扎一扎地捆在身邊,有人需要就拿出來慷慨地奉贈。而在爺爺去世,和他家并無直接關系的楊馬兵又主動地提出來撫養翠翠這個孤女,將日子可以過下去,這更是道家抱樸思想在文本中的體現了。在《邊城》的世界中,沒有人欲物欲橫流帶給人的窒息感,充斥了自然淳樸的民風和至真至善的人性。天保和儺送對翠翠的愛情也是純潔無瑕的,他們公平競爭,儺送還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這樣的純潔的感情正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淳樸至善的思想。而天保因為成全翠翠與儺送的幸福離家意外喪生后,儺送也不愿獨享幸福而遠走,這樣謙恭禮讓的品德,正是道家思想中所說的“人皆取先,己獨取后”。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說搭建起了中國古代思想體系的所有構架。莊子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調節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與矛盾。“天人合一”是他成功地協調對立的理想狀態。他用“得道”和“逍遙”來描述這種狀態,可以看到他自己對這個理想的憧憬和追求。《邊城》中的茶峒小山村就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地方,翠翠就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好代表。翠翠從小生活在茶峒,幫著爺爺渡船,善良天真,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這樣的翠翠,吸收著自然的靈氣,聰慧機靈,表現了人性中最自然、優美、健康、淳樸的美。這種純正的本性,正是道家思想所一直追尋的健全的人格,保持原初的秉性,不受外物的影響而改變本心,用一種“逍遙”的態度來面對所有的沖突與矛盾。
道家一向倡導“無為”,順應道法而生,而“安時處順”更是《邊城》中人生活方式的完美演繹。在《邊城》中,老船夫面對風浪和暴雨淡定地抽著煙,并不感到驚慌失措。他知道,該來的總會來的,沒有必要怕。老船夫是無畏的,在自然的風雨洗禮和蟬鳴鳥叫中生活,早已了悟了生命的真諦,不再糾結于生死的苦痛了。翠翠也是無畏的,爺爺不在了,天保出了意外,儺送因哥哥的死而遠走,但翠翠不怕,翠翠每天依舊耐心地等待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順境與逆境,并不會影響邊城中人的生活態度,這種復歸自然的人性不含任何的雜質與邪念,也不受任何觀念與道德的束縛,就像翠翠單純耐心地等待著她的愛情,等待著她的夢中的“虎耳草”。
《邊城》描繪的茶峒小山村在現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猶如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這樣的地方正是了道家文化中理想的世界,而又是現實生活所不可及的世界。這里的人性被賦予了優美、健康、淳樸的特質,作者將環境置于山清水秀,質樸獨特的湘西風土之上,使整個作品都展現出對于自然美的倡導與追求。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隱含了道家文化追求自然美,人性美的思想。像汪曾祺先生的短片小說《受戒》里,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間的愛情,也是如翠翠一樣清新純潔的感情,反映了人性中健康、美好、天真的自然之美。
虛實相生的哲學淵源就是老莊道家的崇無論。所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虛實結合是我們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而這種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正是源于道家思想。《邊城》中的人性美,自然美都是存在的,是實;但它描繪的理想生存壞境使我們所追求而不可得的,是虛。虛實相生,給讀者帶來了樂觀向上,追求自然美與人性美和諧的欣賞體驗,將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融入文學作品之中,為后世帶來一場精神的洗滌。在《三國演義》中,虛實結合的手法也顯而易見,貫徹“七分事實,三分虛構”而寫。
道家思想就是追求“無為”,不受觀念束縛,只應道而生,強調自然與人和諧相生。許多作家受道家文化的影響,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形成了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汪曾祺在小說《受戒》中的語言就有道家閑適安寧的風格,“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他認為語言不僅是形式,而且是內容本身。先生對創作語言風格的重視使他超然灑脫的寫作風格受到了很多人的欣賞。同樣的還有楊絳先生的作品,超脫淡然,用簡單的筆調書寫悲痛沉重的話題,以曠達超逸的人生態度面對所有的挫折與挑戰。這種積極面對人生的創作風格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定的體現,道家文化對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以想見。不論是在創作上,還是作品本身,都受到了道家文化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自然優美的湘西風光下蘊含著豐富的道家文化,自然與人文相生的和諧之美。但是,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影響的并不只是某一部作品,而是滲透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留下了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