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艷 (四川大學 610000)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可和發展,時局平穩,孔門儒學充分彰顯著人的倫理光芒,時局動蕩,孔門儒學便成為導火索,激發知識分子入仕與出仕的矛盾思想。面對時代的更替,一方面知識分子有堅決護衛儒家傳統的決心,另一方面又有時不濟我的悲傷。入仕與隱逸,傳統儒家與道家的矛盾思想,體現在文學、美學上,是文以載道的依附向審美趣味的轉化。正是時代的更替才使得儒、道思想構筑知識分子矛盾、迷茫的心境;正是這種迷茫的心境促使知識分子開創別具一格的詩歌題材、引領美學思想的轉向。筆者選定唐朝由盛轉衰期間的韓愈,盛唐前后間劉勰《文心雕龍》和司空圖的《詩品》為代表,闡述這一時期美學在倫理二重性中的新轉向。
韓愈出生于中唐,這一時期的唐朝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佛教思想入侵,正統儒道受斥。在這樣的背景下,韓愈以“文以載道”的思想維護先秦儒家正統,排擠佛教思想。韓愈在自序中就提出“文者貫道之器也1”。這里韓愈便將文視為實現道的工具。而韓愈所弘揚的道是什么?在《原道》篇中,韓愈解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1?!睆年U釋中,可以看出韓愈倡行的是儒道,最終的目的也是弘揚仁、義,簡單地來說韓愈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在上文中筆者也談到韓愈欲以儒道正統匡扶中唐的信仰危機,立儒道,就要抵制佛家思想對儒家正統思想的威脅。正如韓愈在《原道》篇中所提倡:“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1”。
時代政權的壓迫、儒家倫理的束縛促使著韓愈在詩的領域釋放矛盾交織的痛苦,也正因此,詩歌的題材領域也得到了新的開拓。盛唐詩人歸根結蒂還是在追求‘情多’、‘興遠’、‘語麗’,追求‘情在言外’、‘文外之旨’。韓愈的奇險詩風徹底拋開了這一切,他就是要‘務窮’、‘務盡’,就是要強烈的沖擊。在《苦寒》詩中,韓愈正是窮盡各種奇異之對象,奇異之狀態,“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潛。螢惑喪纏次,六龍冰脫髯。2”除了詩歌選詞造句上突顯“奇異”,韓愈在題材領域方面也窮盡“奇異”。如《遠游聯句》“離思春冰泮,爛漫不可收—韓愈;馳光忽已迫,飛髻誰能留—孟郊;取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李翱……2”詩人之間的相互斗詞、考量學問成為娛樂的工具,這在盛唐以往的詩中甚是聞所未聞。
在奇險詩里,韓愈不再是儒家正統的衛道者,所有入仕的失意與對時局的無可奈何都熔鑄在其間。因而這倫理建構的二重性在帶給時代人痛苦的同時,也為建構新的文學、新的美學提供了條件。正是這諸多矛盾的交織才使得盛唐之后的文學、美學多了一份韻味。
唐代之前以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為代表,美學理論上著重于探討文藝創作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在《序志》篇中,劉勰就談道:“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3”所謂“文心”,談的是作文章如何用心,所謂“雕龍”即以優美詞句雕飾文章,使文章富有文采。劉勰從根本上就強調了為文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缎蛑尽菲?,劉勰將《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辯騷》稱之為“文之樞紐”?!对馈菲劇靶纳粤ⅲ粤⒍拿?,自然之道也。3”稱之為“文之樞紐”的五篇強調的是效法圣人經典、注重文學創作中通變思想和創作規律。總的來說,唐之前以劉勰為代表的《文心雕龍》更多地是在借鑒吸收古典的基礎上談美學創作。盛唐之后以司空圖為代表的《二十四詩品》更多側重于對內心感受,對審美境界的追求。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歸納了二十四種風格,是晚唐重要的詩論作品?!抖脑娖贰返闹饕卣髟谟谧非笊谋菊孀匀?,尋求象外之象,尋求心靈的境界。以《自然》一品為代表,筆者闡述其詩品中蘊涵的自然。《自然》一品中講“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真予不奪,強得易貧。4”該品強調創作時的隨心而行,不刻意雕琢,生活的感受才是最可親的。自然是各品詩論的基調,司空圖借自然之態最終達到“思與境偕”的境界?!啊寂c境偕’是要情思與客觀環境相融合,強調創作詩歌不要勉強造作,而是在心境受外界環境觸動之下,詩歌自然流淌而成。5”正是在“思與境偕”的追求中,司空圖筆下的豪放便完全不同于盛唐的意氣風發。如《豪放》中“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迷滿,萬象在旁。4”不是建功立業的豪情,而是流連于自然之中,感慨于造物之神奇,物我合一的情境。
本文立足于傳統倫理建構的二重性來探討知識分子創作的兩種傾向,以及美學理論的不同呈現。筆者選取盛唐前后這個特殊時間段,力在將倫理二重性的矛盾擴大到最大,以此呈現兩相對立的美學思想和美學理論。在第一部分筆者主要闡述的是韓愈在倫理二重性矛盾下的創作,在后一部分筆者對比盛唐前后的美學理論,著重于突出當士人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時,相應的美學理論就偏向于對境界的追尋。總而言之,倫理的二重性在盛唐前后孕育出了無可復制的文人大家,孕育出無與倫比的美學思想和理念。
注釋:
1.馬其昶,馬茂元.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8:8,40,46.
2.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44.
3.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41,3.4.于民.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50,251.
5.陸瑩.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審美趣味研究[D].南京:江南大學出社,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