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河西學院音樂學院 734000)
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國內的一些音樂院校開始出現了民族聲樂方面的專業,這就是意味著民族聲樂已經進入到全新的階段,嘗試在對傳統聲樂進行繼承的基礎上,依據國內審美情趣的一些理念,做出聲樂藝術上的改變。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上,就是借鑒了一些西方美聲唱法的發聲技巧,在演唱的發聲上有了巨大的改變。在聲樂創作上也借鑒了一些西方的作曲手法,無論是唱法上還是作品的結構上,可以確定的是傳統音樂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這樣才能充分迎合國內外民眾的情趣。
傳統音樂是國人運用民族本土化的方法,采用固有的民族形式進行創造,并體現民族本身特征的音樂,在歷史上不斷形成和發展,世代相傳一直到今天,也有當代國人的創作和創新。
在先秦時期國內已經出現了比較原始的音樂形式以及聲樂藝術,《淮南子》中記載了“此舉動力之歌”體現了在遠古時期已經出現了勞動號子,這可以視為早起的聲樂形式。在夏商時期奴隸社會正式開始,這個時期的統治者開始將音樂以及神權進行結合,這樣可以實現對民眾的精神奴役,讓自身的統治更加穩固。周朝的統治階級設立了音樂機構,在國內選拔一些在音樂上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組織青少年學習音樂、演唱以及舞蹈。周朝的人們已經將禮樂充分結合起來,并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并制定出最早的采風機制,統治階級會安排專門的人員到民間進行廣泛搜集,將民間的民歌收集起來,讓音樂發展得到更多的助力。
在先秦時期聲樂藝術的形成,最早是春秋戰國時發生的變化,春秋時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當時的貴族欣賞的是鄭衛之音,這就讓當時的民歌實現了迅猛發展,在音樂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影響力。而這個時期北方地區的民歌在《詩經》中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收錄,南方地區的民歌則是在《九歌》以及《楚辭》中被收集起來。當時的歌舞、民歌以及樂舞不斷發展。說唱音樂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成相篇》就是比較早期的說唱藝術。
漢代的時期國內的音樂藝術進入到真正的繁榮階段,民族聲樂也是在漢代實現快速進步,漢樂府的諸多民族聲樂涌現出來,漢樂府詩歌以及相和歌在當時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并且對如今的民族聲樂也是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唐朝則是歷史上我國的一個繁榮時期,這個時期我國在世界上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是處于一個絕對領先的位置,聲樂藝術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非常迅猛,唐大曲、參軍戲以及說唱在這個時候發展很迅速,還有其他的很多藝術形式也是有著各自的特點。而唐朝已經具備了非常全面的音樂教育,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以及音樂機構,梨園是專門進行歌唱人才培養的。此時音樂得到了空前發展。
宋代的時候民族聲樂繼承了漢樂府以及唐大曲的風格,在曲藝、雜劇等方面出現了很多的藝術形式,宋代說唱在諸多的勾欄瓦舍中存在,諸宮調的出現意味著說唱藝術迎來了全新的時期。
元朝的藝術也是進入到一個高峰,元雜劇是其中的代表,對宋雜劇以及金院本進行了繼承,自身也是進行了不斷創新,整個時期的音樂理論也是出現了對唱法技巧的精湛論述。
明清時戲曲音樂得到長足進步,為日后的民族聲樂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京劇以及昆曲成為其中的代表。昆曲是國內戲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4]。魏良輔在原本的昆山腔基礎上,借鑒了北曲以及其他藝術形式,形成了昆曲,在明朝一直到清前期非常繁榮。而京劇則是國內戲曲文化中的精粹和瑰寶,在清末徽班入京后,京劇成為了國內流傳最廣泛也是大眾最喜愛的曲種,可以說戲曲音樂對當代的民族聲樂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古代聲樂的形式非常多樣化,出現了多種聲樂形態,與當代的民族聲樂有著諸多的區別,但是也是重要的發展基礎。
鴉片戰爭后西方的音樂不斷進入到國內,人們也是逐漸渴望自由以及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產生了學堂樂歌。新文化運動后國內的民族聲樂主要是兒童歌舞劇以及藝術歌曲兩種形式,也有一些留學后歸國的音樂理論家出現,如李叔同以及沈心工,為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
1942年后延安解放區的諸多文藝工作者響應著黨的號召對民間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并創作出諸多的藝術作品,如《白毛女》等。
建國后國內的音樂氛圍是非常活躍的,民族聲樂也是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音樂院校以及文藝團體的諸多人士對民族聲樂開展理論以及實踐探索。
改革開放后民族聲樂在創作以及演唱上都是突出了新時代的氣息,發揮出了一些滿足色彩,讓聲樂體系逐漸變得完善,也涌現出大量的教育家,對國內的民族聲樂進行集成以及發揚。
近年來民族聲樂也是得到蓬勃發展,不斷進行交流以及學習,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也有更多的歌唱家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
民歌也就是民間歌曲,是廣大的勞動人員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創作出來的藝術形式,來自于人們的生活,也是對人們的生活有著一定作用。民歌通常是在民眾中口頭傳承,不斷經過人們的加工。語言上非常簡潔,音樂形象也是要更加鮮明,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方式,也有多種形式以及題材。國內的民歌傳承是非常悠久的,在原始社會中民歌和樂舞經過了結合,之后的漢樂府、唐代的唐大曲以及明清小調,要么就是源于民歌,要么本身屬于民歌的一部分。近現代的階段經過了革命斗爭,人們也是不斷創作出優秀民歌,很多是在原本的一些曲調上進行填詞,也有一些是進行創新和發展。國內的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特色,各類藝術形式不斷發展。當代的民族聲樂則是集成了諸多的民族音樂,吸收傳統民歌的元素并加強創新發展出來,在日后的不斷發展中,聲樂的唱法會不斷變化,但是民族的元素是永遠扎根的。
民族聲樂也是不斷吸收著一些戲曲唱腔的精華,將一些傳統戲曲的唱法風格融入到歌曲中,歌曲《白毛女》就是在這方面起到了開創性作用,戲歌唱法成為了國內民族聲樂的重要發展節點。還有眾多的歌劇,如《洪湖赤衛隊》吸收的是湖北的天舞花鼓戲因素。還有歌曲《憶江南》以及《長相知》也是吸收了一些昆曲的音樂元素。諸多的民族聲樂作品,都是講戲曲的一些音樂元素加入進來,在吸收的同時也是進行了創新以及改革,將戲曲元素作為重要的素材,讓民族聲樂的風格以及唱法得到創新。
傳統聲樂強調在演唱的時候字正腔圓,漢子中的一字一音往往是聲調、聲母以及韻母組成的,相對應的是傳統聲樂強調了喉舌齒牙唇的聲母發音規范方式,讓每個音的產生可以有所依據,而韻母上則是用“開齊撮合”來進行規范,讓不同的音可以有不同的口形。聲調上則是用“陽平、陰平、上聲以及去聲”實現對音高的調節,讓每個音走勢有所依據。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諸多的發聲的要求,傳統聲樂在發聲以及咬字上是非常重視的,也是格外強調的,在聲樂演唱的時候都是有著嚴格的要求。
當代聲樂已經吸收諸多的西方美聲唱法,在演唱技巧上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咬字方法上一直以來都是要遵循傳統聲樂在咬字行腔方面的規律,這樣才能迎合國內民眾的審美情趣。
總之,當代的民族聲樂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也是經過了不斷創新和改革,傳統戲曲、說唱以及民歌與民族聲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雖然民族聲樂吸收諸多的文化形式,但是始終有傳統聲樂的元素存在,也是不斷繼承以及發揚著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