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威 (上海師范大學 200000)
肢體表述劇與傳統戲劇理論中的假定性不同,表演不以制造“舞臺真實幻覺”為目的,破除在“第四堵墻”理論下產生孤獨的演員表演方式。傾向于一種更開放型的表現性審美觀念,演員藝術的本質在于:演戲是假扮。演員不是人物,演員就是演員,演戲就是假扮,是在扮演人物,而且不是生活化的扮演,是抓住外部特征并強化的模擬和象征。演員們是在對觀眾講故事,演員是一個表述人,當表述到角色時,表述人就開始扮演角色,對于部分人物,表述人并是不完全是角色,他也不需要完全變成角色,他是站在與角色一定的距離來審視角色,夸張和突出角色性格中的一面,來解釋角色,來突出角色個性,和相互關系。
演員將扮演多個角色,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以外,床、煤氣灶、電線桿、電視等等道具也可都由他們裝扮,甚至氣候,季節和環境,動植物,等等,總之一切規定情景都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或用一些意向性的道具來象征。演員用身體來“講”故事來給觀眾。表演者先述說規定情景,再進行表演戲劇情景,以大量的肢體動作形體語言來盡可能來證實環境(布景及道具)。用表演者的表演來賦予舞臺時空。
那么 “說表劇工作坊”是如何幫助演員對演員自身素質(肢體創作能力,舞臺表現能力,舞臺節奏控制、舞臺空間感受和占領、舞臺語言技巧、如何與觀眾進行交流、演員即興表演能力等)的提高呢?
也正是因為舞臺都是“空”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演員通過表演來填滿舞臺,所以要求通過特殊的訓練,使演員有較強的肢體表現能力,舞臺節奏感,和極強的人物模仿能力,學會抓典型人物的典型動作來塑造人物的技巧。這樣,表演處理方式可以更加的夸張和變形以突出角色,扮演的時候演員不必化妝,不必穿角色的服裝,舞臺也只是有一些象征意義的道具或景片,甚至什么都沒有,但他必須通過夸張的外部肢體動作來表達能展示角色性格的典型動作。
肢體劇的角色都是來源于小說而不是劇本,有很多人物在小說中也只提到只字片語,是排練中臨時誕生的,對人物的創造,不像現實主義人物創造方法,通過臺詞,通過分析角色的行動線,慢慢來挖一個角色的性格,并找到他的典型動作。
而在肢體劇表述劇中,充滿著大量的“群眾演員”他們在小說中往往不是作者主要描述的對象,給他們的形容也只是只字片語,但就是要求演員抓住這些只字片語,通過想象,通過肢體來創造出這樣的人物,因為出發點很明確,有沒有太多別的束縛,反而因為通過學生結合生活的想象,加入自己的理解,鮮明的人物就出現了。
工作坊是以演員的創作為主,演員通過自己的理解即興的演繹劇本,十個演員就有十種理解,而導演就好像一把剪刀把好的“點子”保留修改最后穿成一串,就成為成品。演出成品是演員和導演共同創作的結晶。所以沒有想象力的演員是無法完成任務的。很多的場景需要演員用形體 擬音去證實,很多的人物 動物 道具又需要演員去區分變換,所以也需要表演者更加的天性解放。
肢體劇的時空轉換更加的迅速,角色變化更加快,不同規定情景的交替緊密相連,所以要求演員對舞臺節奏的設計和把握就要十分準確,這就是“肢體劇”的一大特點——舞臺節奏的轉變極快。同樣對演員的舞臺節奏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肢體劇的舞臺是空的,演員要通過表演去證實給觀眾。想讓觀眾一目了然,表演過程中畫面感 造型感 分寸感 就尤為重要了,例如:肢體劇《阿Q》小酒鋪的一場戲,柜臺是由四個演員手拉一塊布搭成的,如果其中的一個表演者地位有所偏差。一個方形的柜臺就不能成形,當然觀眾就看不懂。這場戲中無實物動作表演也反復出現,如打酒 喝酒 鞭打 潑水…… 要是表演過程中分寸感、造型感的把握不到位。觀眾自然也是看不懂的。
表演的工具是自己的身體,表演教學就是從探尋自己身體開始,發掘潛能,表演是全身心的表演,而不是只靠嘴和手部動作的局部表現,當你的心靈進入一個角色的靈魂,你的身體也應該立即變形到這個角色,當你剛剛經歷狂暴的憤怒,要馬上能進入一個慵懶的人物狀態,由于舞臺空了,演員承擔起多重角色和環境的變化,這時對于演員體能就提出了高要求,我們在工作坊的前期作了大量的體能訓練,當然訓練不是光跑跳,體能訓練的本質是演員對自身身體的探索,只有了解自己的身體,并鍛煉它,它才能順從的聽從你心靈的指揮。
由內到外的訓練方式已經成為體系,但由外而內的訓練方式我們一直在探索之中,外部訓練著眼于對演員身體的訓練,要求演員迅速的體現人物的外在特點,只有把身體這個工具訓練成型,內部的行動才能迅速的轉化成為外部動作。
因為肢體劇中的臺詞極少,就需要表演者的形體和表情極賦表現力。要把內心的感受完全外化,來更好的演出作品的意思。排演過程中演員不斷的找尋外部動作表情,直到選擇到一個最精準適合的表現樣式來表現作品。
肢體劇的表現形式是在傳統的基礎上衍生出的新的戲劇流派,傳統意義上的“幻覺”在表現方法和表演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其具有抽象性直接性的特征。這種戲劇意象思維相對于傳統意義上強調演員當眾孤獨的“阻隔性觀演關系”來說,傾向于一種更開放型的表現性審美觀念。與戲曲舞臺上的虛擬與形式側重有著相似之處,學生大量實踐現實主義表現方式的同時,也因學習其他表現方式,通過幾次表演工作坊的實踐和最終學生的反饋,事實證明,工作坊的訓練對演員表演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好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