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瑋琪 (江蘇師范大學 221116)
從古至今,中國家庭在未成年道德養成教育上一直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傳統家訓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教育范式以及作為傳統家庭的訓誡、規范、教化的主要遵循和教化形式,承載了非常重要的道德思想資源,受到廣大學者、專家的關注和重視。“端蒙養,重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大特色,重視對幼兒的啟蒙教育和養成教育。在浩瀚的家訓文獻中蘊含著不少教子箴言,其中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思想內容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從檢索的文獻資料看,雖然日、美、韓、朝鮮等國學者有對中國部分傳統家訓如《顏氏家訓》、《龐氏家訓》進行研究探討。但由于資料有限,暫未找到國外專門針對“中國傳統家訓”進行研究的專著,也尚未發現國外關于傳統家訓和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和論述。
而國內的研究主要按時間節點可分為三類。第一,20世紀90 年代是研究的起步期。這一時期,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訓材料的收集梳理或就歷史上著名的某一篇家訓進行簡要探討。其中,涉及傳統家訓中的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思想的學術探討僅2篇。段文閣以《顏氏家訓》為藍本,略述了對未成年人進行家庭道德教育的時機、方法和途徑。1第二,2000-2014年,是研究的發展期,其中的研究內容涵蓋了傳統家訓中的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思想。廣大學者也從傳統家訓整理、匯編轉向對家訓的歷史淵源、家訓教化的豐富內涵、發展歷程和規律、關于傳統家訓的價值等基礎理論問題方面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總體上看,既有對家訓文獻的整理出版,又有研究專著及論文的發表,成果頗豐。第三,自2015年以來,是研究的高潮期。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聲“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研究,在國內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中辦、國辦2016年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要“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這也激發了學界對于中國傳統家訓中未成年人道德啟蒙和養成思想研究的熱情。
就檢索和查閱的文獻資料而言,學界關于傳統家訓與未成年道德養成教育相結合的專著和論文成果,大致可分為整體性研究、時代節點研究以及就某一家訓名篇研究三種類型。
整體研究方面,有關傳統家訓與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文章僅寥寥幾篇。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成果。如陳節從古代家訓名篇中歸納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予以評析,倡導以科學的態度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開創新時代的家教事業,培養更多青少年遵守新時期道德規范。2紹尉將“中國傳統家訓”和“兒童道德發展”結合為一體,對中國傳統家訓促進兒童道德發展歷史進程進行了相關論述。3在疏理和把握傳統家訓的總體面貌基礎上對其中有關未成年道德養成教育的思想內容、方法以及價值進行了研究與論述。4
受限于傳統家訓資料的不完整性,學界一般側重于梳理某一朝代、某一時期的家訓,在此基礎上闡釋其中有關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思想內容。如巴永貴提出:“宋代思想家的家訓著作蘊含極其豐富的教子思想,為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5楊華對宋朝家訓文獻資料進行對比研究,歸納出其中的教子思想和方式。6張潔在整理明清家訓中的基本家教思想的同時對其中思想內容進行分析、去粗取精,認為“明清家訓是中國傳統家訓發展到鼎盛時期的產物,在家教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其中雖然有如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落后的內容,但也有強調家庭和睦,要求子女修身養心、勤奮學習,注重胎教早教,遵循嚴慈相濟、循序漸進等積極的內容。”7
經檢索和查閱,關于傳統家訓與未成年道德養成教育相結合的專著和論文成果研究的內容和觀點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學者在研究中對傳統家訓與未成年人道道養成教育的內在關系進行了相關說明。第一,傳統家訓體現了豐富的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理念。有學者分析了傳統家訓中的親子道德教育理念。第二,傳統家訓是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載體和依托。家訓主要針對家族成員道德的養成,是對家族子弟進行道德養成教育的完備的教導、訓誡。12傳統家訓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教育范式,承載了非常重要的道德思想資源。13第三,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思想是傳統家訓中的一部分。史經偉指出:“對家族子弟的道德教育是傳統家訓最為重要的主題。”傳統家訓文獻中即包含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思想精粹,也存在三妻四妾、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封建道德觀念,研究過程中需要予以辯證分析。14
家族子弟的道德教育無疑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傳統家訓強調對童蒙的道德養成教育。關于傳統家訓中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思想內容可從指向的群體分為兩大類:一是父母長者,另一是家族子弟。一方面,就父母長者而言,古代家訓中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內容:教子孝梯,教子節儉,教子敬業,教子謙讓。《顏氏家訓》中要求長輩對子孫的教導內容集中于“德藝周厚”和“孝仁禮儀”。傳統家訓要求長者在教育內容上注重品德節操培養,重視“規行矩步”的禮節教育,正音教育,對子女的自立教育。另一方面,就家族子弟而言,在家庭親子道德教育中對子孫提出順而侍親、祭以念親以及敬以孝親等理念。郭昕從立志、禮儀、家政、人倫四方面對傳統家訓中的未成年人道德教勸的內容總結為:勤勉治學、自強自立,起居有節、力戒惡習,勤儉持家、救濟困苦,愛親敬長、愛國愛民。王雙梅將傳統家訓中隊兒童的道德要求和內容歸納為人要和順,事要明理,為人講禮義三方面。15
傳統家訓在明確童蒙道德養成教育內容的同時,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當前學者通過對家訓文獻著作、碑志銘文等資料的分析,對家訓中所蘊含的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提煉。因學者的研究角度的不同,其總結的德育方法稍有差異,關于我國傳統家訓中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的研究觀點主要有五類:第一,父當以學為教;威嚴而有慈;人之愛子,貴在能均;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第二,教而有愛;固須早教,勿失時機;婦主中饋,輔佐君子;嚴慈相濟,愛子貴均。第三,順其天性,循序漸進;樹立家風,環境熏陶;榜樣示范,言傳身教;日省月檢,獎懲結合。其四,規范行為,強調道德的可操作性;寬以濟嚴,以正面教育為主;詩詞格言警示,刻石立銘激勵。
學者們在全面分析總結傳統家訓德育內容、方法的同時,也深入分析了傳統家訓童蒙道德養成思想的精華部分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現實價值。首先,道德養成教育內容豐富,有助于指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實踐。部分學者在宏觀上對家訓德育內容的現實價值進行了研究。有學者認為古代家訓中的許多優秀思想與當代思想教育的旨歸是一脈相承的,對現代家庭道德建設具有積極影響,我們應當對傳統家訓進行批判地繼承。16其次,道德養成教育的方法多樣,有助于增強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周斌等學者分析了傳統家訓中道德養成方法的現實價值,認為傳統家訓讀物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更為現代青少年德育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方式。陳新專、符得團進一步提出,批判繼承中華家訓文化,有利于創設民間化德育范式,推行生活化德育方式,有利于發揮家庭的德育功能,塑造兒童德性人格。17再次,重視家庭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教育,發揮家庭德育功能。傳統家訓德育思想以其豐富的教育典范證明了家庭在個人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現代道德教育應汲取這一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家庭的德育功能,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修養。18
家訓文化研究成果為研究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提供了文本資源。筆者以為,20余年來學者們對家訓文化的發掘、整理、出版、研究,對傳統家訓與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要想使傳統家訓真正地在當今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發揮作用,今后的研究可以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開拓。
通過地面直達波或者反射波模型獲取土壤介質的平均介電常數ε,即可以利用CRIM模型可以計算表層土壤的平均體積含水量:
第一,拓寬研究思路。從文獻檢索中發現,與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以《顏氏家訓》為藍本的比重頗大,且研究思路和內容大同小異。挖掘、整理和搜尋中國傳統家訓中關于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內容和思想是一個漫長且龐雜的工程,但理論研究需要開拓思路。對于已經非常成熟的著名家訓,可以另辟蹊徑,結合多重學科視覺、多維視域做出新的有創新的解讀。除了繼續完善已經非常成熟的著名家訓研究外,對還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家訓進行發掘性研究。只有這樣,研究成果才會更加多元、更加豐富。
第二,提高研究的學理性。目前相關的家訓專著主要分為輯錄性書籍和史論性著述。如徐少錦、陳延斌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和合著的《中國家訓史》、徐梓編注的《家訓:父祖的叮嚀》等代表著作、鄭宏峰編著《中華家訓》、陳明主編的《中華家訓經典全書》等。研究傳統家訓中關于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內容和思想可以適當參照這些專著里詳列的家訓文本。但是如果當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對具有現實意義的原文進行或全錄、或節選、或摘抄、或作歷史考證等文本編纂上,很難推進相關理論的發展。因此,對家訓中的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研究理應從學理性的角度深入探討。
第三,增強對傳統家訓創造性轉化路徑的研究。已有研究雖強調傳統家訓中的童蒙道德養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但關于現實價值的實現路徑的研究有待深入。筆者以為,相關的研究應聚焦于對傳統家訓中訓兒蒙養的思想、教化經驗進行系統梳理,汲取傳統家訓中關于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化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同時,研究需照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價值要求賦予傳統家訓道德養成思想新的內涵,真正的使家訓實現向現代社會生活的真實滲透以形成有益于現代生活的教化內容和教化方法,使之更好地進行創造性轉化,與時偕行。
注釋:
1.段文閣.《顏氏家訓》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齊魯學刊,1989 (03).
2.陳節.古代家訓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學刊,1996(02).
3.邵尉.中國傳統家訓促進兒童道德發展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3.
4.郭昕.中國傳統家訓與未成年人德性養成教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2).
5.巴永貴.論宋代家訓對家庭道德教育的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05).
6.楊華.簡論宋朝家訓文獻中的道德教育[J].甘肅理論學刊,2005(06).
7.張潔.明清家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8.尹旦平.《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思想[J].江漢論壇,2000(01).
9.李敏.《顏氏家訓》中的兒童道德教育思想簡論[D].蘇州大學,2012.
10.謝燕.朱熹《家訓》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11.魏來,陳延斌.鄭板橋家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12.劉麗.試論當代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傳統文化途徑——以傳統家訓中德育思想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5).
13.周斌.實現傳統家訓創造性轉化的原則與策略——基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J].探索,2016(01).
14.洪明.簡析家訓在當代社會建設中的道德教育功能[J].天津社會科學,2010 (04).
15.王雙梅.中國古代家訓中德育資源探析[J].船山學刊,2005(03).
16.鐘發霞.家訓家風與未成年人道德品質的培養[J].領導科學論壇,2017(07).
17.陳新專,符得團.傳統家訓道德培育的當代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11(5).
18.雷立成,傳統家訓德教理念結構及現實意義[J].船山學刊,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