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進 河北省外貿資產公司
核算口徑。我國財政支出核算主要包括小口徑只包含預算內支出、中口徑包括預算內支出和預算外支出、大口徑包括預算內支出,預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本文將采用中國統計年鑒上的小口徑衡量我國財政支出。
衡量指標。通常用當年財政支出的絕對額來表示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絕對規模越大,政府活動范圍相應的就越大,那么也能證明政府介入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范圍越廣。但是這一指標所反映的只是名義上的財政支出規模,缺少與以前年度的可比性。除了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另一種是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只要通過兩種方法來衡量:一是當年財政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二是當年中央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例。
這個時期的財政支出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支出數額明顯較多的兩個方面主要集中在經濟建設以及國防支出。在此期間,經濟建設支出占比分別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國防支出占比分別為41.1%,43.1%和33.6%;相對經濟建設以及國防支出而言,社會文教費、行政管理費和其他支出總的支出就大大的減少,僅占總支出20%—30%。可見,在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財政支出的重心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這跟當時我國的國情和狀況是相吻合的。
這個時期的財政支出相對于上一個時期呈現迅猛發展。僅從1953年到1976年,我國的財政支出規模就增長了近四倍之多。根據相關統計,在“一五”期間,我國財政總收入為1354.88億元,相當于原定五年計劃財政收入計劃1309.41億元的103.47%。五年財政總支出為1345.68億元,相當于原定五年計劃財政支出1286.06億元的104.63%,整個去年計劃的財政收入大于財政支出9.2億元,做到了財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結余。
經濟體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有了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以后,財政支出的規模的擴大日益突出,僅十三年,其規模就達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三倍之多。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多樣化的發展,財政支出的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不再局限于工業經濟領域,而是實現了各領域的“雨露均沾”。
據數據顯示,1992年到2014年期間的財政支出規模更是明顯擴張達數倍之多。我國財政的支出規模不但逐年增長,而且增長率很高,規模擴張很大。
20世紀以來,快速增長的政府規模備受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關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不斷上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普遍現象國外學者基于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對影響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財政支出增長理論。國內對財政支出研究較為系統的最早見王雍軍的《中國財政支出實證分析》,他從公眾需求和官僚拉動兩方面來解釋財政支出的增長。歸根結底,當時的政府和財政職能轉變與經濟體制的變化才是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的變化的根本所在。下面,本文以政府財政職能轉變為切入點,著重探討我國在過去六十年里引起財政支出結構與規模變化的原因。
1.過渡型財政(1949-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根本性質發生了改變,和平成為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主旋律。面對當時的基本國情,國家的財政政策必然有所改變,即由革命戰爭時期的戰時財政政策轉變為經濟恢復時期的過渡型財政。這種財政政策的轉變在滿足戰爭需要的同時,也盡力恢復經濟建設。
2.生產建設型財政(1953-1976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
在生產建設型財政中,經濟建設占財政總支出的首要地位。經濟建設時期的基本國情是不穩定的,面對這樣的不穩定國情,經濟建設是基礎,首要任務必然是發展經濟。因此財政支出的主力也將向經濟建設傾斜,鑒于此,其他方面的財政支出必然有所欠缺。第二,工業作為經濟基礎建設中最有話語權的力量必然成為經濟建設支出的重點。第三,財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適當放松。但集中程度并沒有恢復到建國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時期,財政權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飯型財政(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
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節點。此次會議做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在此背景下全黨的工作中心逐漸的進入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建設時期。新時期的經濟建設融入新的經濟運行方式,即國家調節市場與市場引導企業相結合,這種方式總體是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方針政策。分灶吃飯型財政作為生產建設型財政轉向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典型模式,是一種從計劃經濟下的財政向市場經濟財政過渡的一種財政形態。
建國6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的階段性,包括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與之相適應,財政發生了過渡財政、生產建設財政、分灶吃飯財政3次重大轉型。財政轉型的原因和軌跡,充分證明了,隨著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轉變,財政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只有堅持財政隨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轉變而轉變的原則,財政才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正確地發揮其職能和作用,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