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婷
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門學科,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部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經濟學作為提示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整套理論體系,逐漸受到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也被國家教委確定為普通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作為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基礎課程,經濟學是金融學、財政學、工商管理等學科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其它專業課程的學習,而要保證教學效果首先必須設立對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標準,即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來自于現實經濟現象,是經過一定的抽象,將一些非主要的因素剔除后所體現的普遍規律總結。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認識、探討和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基礎,也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經濟學的課程考核首先要能體現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
著名的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之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并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理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經濟學不象數學公式一樣,學了就能套用,它重在給人們提供一種思維的方法,告訴人們怎么去思考現實的問題。國內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梁小民等推崇用輕松的語言來談經濟學道理,在他們的經濟學隨筆中總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許多小事的分析,使讀者能在輕松的閱讀中,領悟經濟學道理,同時,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這就要求經濟學的課程考核要能體現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形成。
目前,經濟學的考核方式普遍以期末的閉卷考試為主。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期末考試的成績占到總評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平時成績由到課和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共同組成。而到課并不代表認真聽課,完成作業出于應付,抄襲現象嚴重,這些老師可能關注不到,由于平時成績占的比重小,學生的平時成績不能拉開差距,所以基本上由期末考試的成績決定了總評成績的高低。這種只重視終結性考核,不重視過程性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種考核方式直接導致學生平時不好好學,一到考試,臨時抱佛腳,強行機械式地背、記,沒有很好領會經濟學帶給我們的思維方式、方法,不能真實地檢驗出學生對經濟學的掌握程度。
經濟學的考試內容一般由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圈定,大都是教材知識或課堂教學所講授的內容,學生則根據老師圈定的重點,死記硬背現成的知識或答案,以求高分。這種考試內容的局限使學生被動地拘泥于課本的學習,而喪失主動探討問題的積極性。這種考試內容的局限只能檢驗出學生記憶的能力,不能反映學生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不利于科學地評價其對經濟學方法論的理解、運用的程度。
期末考試試題的題型主要由單選題、多選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計算題、論述題構成,除論述題外,其余題型都是客觀題,都能在書本或是根據書本知識找到標準答案,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檢測變成了概念背誦,解數學模型題目,這無形中鼓勵學生把注意力和學習時間都花費在課本知識的背、記和數學模型的計算中,這直接導致兩種后果,一是認為經濟學枯燥,對經濟學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二是認為經濟學的理論應該能搬到實際生活中去,像數學公式一樣能直接套用,當發現不能直接套用時,就認為經濟學學了沒用。顯然,這種以客觀題為主的考核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更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效果直接課程考核形式的影響,同時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經濟學的教學目標要求,應調整現有的單一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一是改變期末考核決定總評成績的局面。建議將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有效地結合起來,將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的比例降低到50%,平時成績的比例擴大到50%,平時成績由到課率、課堂提問、日常作業、專題討論、撰寫小論文等方面組成,各占一定權重。由于平時成績占比提高,且每一項都可量化考查,學生必然引起重視,這使得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敢懈怠,都必須參與到其中。二是實行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不同的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所考查的能力側重點也不同。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性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等,而筆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認知程度。平時考查可采取專題討論、口頭回答問題等方式,期末考試則采取傳統的筆試,這樣可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各項能力。
經濟學的考核不能囿于書本知識,要不斷豐富經濟學考核的內容,要從單純考核基本理論知識向知識的遷移和創新過渡,既要考查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對學生的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主動性。結合多樣化的考核形式,一般來說通過期末筆試和日常作業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課堂提問、專題討論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考核其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的能力;通過專題討論、撰寫小論文考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組織能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通過到課情況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風。
經濟學的考核除了要體現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之外,更要體現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培養,這就要求在考核時要盡量拓展題型,如增加材料分析、判斷分析等題型,加大題量,增加內容覆蓋面,同時,要減少只有一種方法、一種標準答案的題目,增加主觀題比重,尤其要多出一些綜合性、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的開放型的題目,以考查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例如,如何區分規范分析命題和實證分析命題,傳統的命題是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對于這種題目的回答必須依賴背誦、記憶,如果采用舉例的方式來區分,這樣變客觀題為主觀題,可以使學生由死背書本轉變成理解概念,形成經濟學思維方式。材料分析題可選取網絡報刊上的經濟熱點資料,要求學生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進行解釋,分析其可行性或是作出評價。答案是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尤其是對思路清晰,思路開闊,有獨到見解,且有說服力的答案給予高分。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熱點,并主動地用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去分析、探究問題,形成經濟學思維方式。
[1]張文.關于提高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思考[J].讀與寫雜志,2014.9:26-28.
[2]段永軍.《西方經濟學》考核方式與教學方法創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159-200.
[3]田安國.關于《經濟學》課程考核體系的思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2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