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時期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系統總結黨在延安時期積累的黨建歷史經驗,提出新時代加強黨建的現實啟示,對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延安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建黨;制度治黨
[作者簡介]白清平(1977-),男,陜西清澗人,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 D2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2-0010-03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四個偉大”的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①在這“四個偉大”當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不管是進行偉大斗爭、還是推進偉大事業以及實現偉大夢想最終都要通過建設偉大工程來確保落實。可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整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加強黨的建設,不僅要結合現實需要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也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加以借鑒和參考。在中共黨史上,延安時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在延安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延安時期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系統總結黨在延安時期積累的黨建歷史經驗,提出新時代加強黨建的現實啟示,對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必要性
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到達陜北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離開陜北去往河北西柏坡的13年時間,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延安時期。在延安時期,我黨我軍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局部到全中國的根本性的發展變化,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延安時期之所以能取得這一系列質的變化,就是由于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方針政策,能夠正確的領導中國革命,從而贏得了民心,最終發生了這一根本變化。可以說,延安時期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關鍵在于黨的正確的領導,也就是關鍵在于黨。黨的狀況如何就決定了是否能夠團結一致做出正確的決策。而延安時期是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領導下黨內達到了空前團結的時期。而黨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團結,關鍵在于加強了黨的建設。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是當時黨和革命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的發展的需要
黨中央在延安時期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是由于黨的發展的客觀需要。
1、糾正陜北根據地黨的錯誤“肅反”事件的迫切需要
黨中央初到延安以后,當時陜北正在進行錯誤的“肅反”運動,而且把“肅反”運動嚴重地擴大了,“肅反”分子把陜北根據地的主要創立者和領導者劉志丹、習仲勛等一大批黨的領導者關押起來,甚至準備殺害。正在危急關頭,恰逢黨中央長征結束到達陜北。黨中央聽到此事后,當即決斷成立以張聞天為首的中央工作小組專門負責處理此事。經調查,張聞天等發現陜北所謂“肅反”是明顯的錯誤。張聞天隨即代表中央要求立即放人、停止“肅反”運動。這樣,一場關系到陜北革命根據地是否能夠穩定的錯誤“肅反”運動終于結束。這也給黨中央提出了糾正陜北錯誤“肅反”事件進而加強陜北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迫切性。
2、黨員隊伍快速增加的需要
由于革命的需要,黨中央到達延安后曾經一度大力發展黨員以增加黨員數量,使黨員數量得以成倍的增加。盡管黨員隊伍的快速擴大,給革命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和更多的骨干,但是,在黨員隊伍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有的黨員沒有經過嚴格審查就草草入黨,這樣,一些反黨分子、奸細分子、動搖分子也混進了黨內。這些不良分子混入黨內,給黨和革命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和不良的影響。因此,如何甄別不良分子、更好地鞏固黨的組織就成了當時的一個迫切任務。這就需要加強黨的建設,通過加強黨內教育等措施,提高黨員思想認識,堅定黨員信念,從而分別出堅定分子和不良分子,實現鞏固黨的組織的目的。
(二)革命事業發展的需要
黨中央在延安時期大力加強黨的建設,也是由于革命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1、抗日救國的需要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國民黨仍然不顧民族危亡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反映了國民黨反人民、反民族的本性。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的指導下,國民黨連續發動了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戰爭。因此,針對國民黨的瘋狂“圍剿”,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提出“抗日反蔣”的方針,實行積極抗日自衛反蔣的措施。這時期在黨的教育方面也體現了這樣的內容。黨中央到延安以后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也在調整針對國民黨的方針政策。在西安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相繼發生后,黨中央在洛川會議上制定并通過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愛國方針政策。這是關系著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性抉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大義和人民利益為最高原則的根本宗旨。這與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方針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國內外壓力下,尤其是西安事變給蔣介石的直接壓力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也部分改變了其政策,開始實施其《抗戰建國綱領》所制定的片面抗戰政策。于是,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著局勢的發展,中共對國民黨的政策也在不斷調整,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因此,加強黨的教育,使黨員領導干部能夠正確對待這一系列事變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就成為當時確保黨的方針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的重要任務。所以,這就需要大力加強黨的建設,以確保抗日救國的實現。endprint
2、解放全中國的需要
抗戰勝利以后,國民黨披著“議和”的外衣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暗地里卻調兵遣將、部署戰爭。在其準備好戰爭后,國民黨就斷然撕下了假和平的面目,撕毀了“雙十協定”,悍然發動了進攻解放區的戰爭。如何團結全黨和集中全黨力量來對待國民黨的進攻、如何發動人民打倒蔣介石集團,就成為當時的核心任務。而要完成這一核心任務,關鍵還在于黨。這就要求大力加強黨的建設,使黨認清形勢變化、轉變工作方針以至最終完成解放全中國的任務。因此,這一時期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是解放全中國的客觀需要。
二、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加強黨的建設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基本原則和馬克思主義黨建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加強黨的建設。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應對一系列事變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著力加強黨的建設,形成了許多關于黨建的寶貴經驗。
(一)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黨的建設過程中,始終著重從思想上建黨,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與實踐,尤其是開創了“整風運動”這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好形式,使黨能夠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同時,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中國化,從思想上建黨也成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首先,延安時期大部分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之甚少,黨員的文化素質總體較低。延安時期的黨員大部分都是農民,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的農民接受教育少,有不少甚至都是文盲。所以,對于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就難以接受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就需要著重從思想上加強黨的建設,使黨員能夠具備馬克思主義思想。其次,延安時期革命形勢復雜多變,革命任務異常艱巨,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進攻,所以,存在黨員的思想負擔重、對形勢難以正確認識等問題。這就需要著重從思想上加強黨的建設,使黨員能夠正確把握形勢進而很好完成革命任務。
(二)注重從制度上治黨是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經驗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黨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著重從思想上建黨,而且始終注重從制度上治黨,通過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使黨在制度的范圍內活動,使黨按照制度規定的內容來行動,這樣才能夠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很好落實,也才能夠保持黨的政治本色。事實上,從思想上建黨盡管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根本原則,但是要能真正落實這一原則,還必須加強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思想建黨的同時,高度重視制度治黨,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確保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有效進行。在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劉少奇做了《黨規黨法的報告》,之后全會通過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等規章制度。在1945年4月至6月召開了黨的七大,“黨的七大著眼于制度治黨的宏大視野,在建黨以來第一次全面科學系統地闡述了民主集中制對于黨的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及在黨的建設中如何堅持和發展民主集中制的問題。”②可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確保黨的各項任務很好完成。
三、延安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啟示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著重思想建黨和注重制度治黨的寶貴經驗,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有效推進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
(一)新時代要把思想建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既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基本原則,更是延安時期黨建實踐的經驗總結。延安時期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然而,進入新時代后,盡管歷史條件變遷了,但是黨的根本宗旨是不變的,黨要始終體現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屬性。這就要求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以確保黨員具有良好的黨性修養。事實上,進入新時代后,黨所面臨的時代條件發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許多以往所沒有遇到的新問題。比如,新時代人們面臨著各種價值觀的沖擊、各種文化的碰撞、各種思潮的影響;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原來的革命黨變成了長期執政的黨;我國的歷史方位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在由大國向強國邁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逐步實現,等等。新時代的這些新問題、新變化以及黨的歷史使命的更好完成,都需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而黨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就決定了黨是否能夠繼續堅強領導。因此,在新時代,要想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政治本色,就必須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著重從思想上下功夫來加強黨的建設,把思想建黨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新時代要大力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延安時期注重制度治黨的寶貴經驗,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啟示意義。由于新時代黨面臨著“四大考驗”(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和“四大危險”(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這給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要能夠很好應對“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僅僅靠黨員的自覺性往往難以實現,現實中的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就經受不住“四大考驗”而掉進了“四大危險”的泥坑中不能自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一大批領導干部違紀違法被黨紀國法所處理的事實,就充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新時代既要注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更要注重加強黨的制度建設,使黨員領導干部的活動限制在制度的范圍內,正像習近平反復強調的那樣,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而“制度的籠子”的大小、范圍、質量、輕重、保質期等等各方面的要素又決定了是否能夠很好地約束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可見,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要在“制度的籠子”的建設上下大力氣,確保形成制度治黨的長效機制,從而使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1).
②任曉偉.延安時期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歷史經驗[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5).endprint